今人在注释李清照《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句时,对“轻解罗裳”的解释多有不同,大致归类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解释为“脱下裙子”,如北京出版社《历代名家词赏析》:“‘轻解罗裳’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湖南大学出版社的李元洛辑注《在天愿为比翼鸟——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轻轻解开丝织的衣裳”;曾根奎《“独上兰舟”为何要“轻解罗裳”?》:“解罗裳”(《文史知识》2009年12期);扬之水《也说“轻解罗裳”》:“解下罗裙”(《文史知识》2010年1期)。

第二种解释为“脱下裙换便装”,如中华书局《中华宋词鉴赏辞典》:“解开罗衣,换上便装”;知识出版社《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换下薄薄的罗衣”。

第三种解释为“提起裙子”,如刘淑丽《落花流水,眉头心上:流动的相思》(见《文史知识))2009年第9期):“词人轻轻提起罗裳”;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版):“俞平伯《唐宋词简释》云:‘此处有轻挽、轻提义。’”(2005年第2版中将此说删除了)。

此外,还有回避不解的时候,如济南出版社《李清照全集评注》、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和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

就以上解释而言,笔者认为将“轻解罗裳”理解为“脱去罗裳”,是按照“解”字的解开、脱去、松开的含义解释。虽然脱去长裙,人们在蹬船跨步和划船时方便了很多,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除了劳动人民和北方游牧民族因为劳作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亦或魏晋南北朝流行的裤褶服外,裤子一直是穿在裳、裙或袍服里面内用衣。尤其是理学昌盛的宋代,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被无限地扩大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妇女们出门或在公共场合,要戴上盖头,特别是社会中上层妇女,更不能随便与男子相见。周煇《清坡别志》载“士大夫于马上披凉衫,妇女步通街,以方幅紫罗,障��半身,俗谓之盖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位有身份的女性将裤子穿在外面是不符合当时礼教与着装习惯。

黄升墓出土黄褐色印花绢四幅直裙

或许是因为无法解释,有的研究者采用了“回避不解”的方法,也有的学者采用了变通的方法,如曾根奎所称的“裳内有裙”,或者干脆“脱下长裙,换上便装”的解释。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也需商榷。前者脱下外裳,而其内还有裙,这不可能给登舟带来方便;后者则属于注释者为了通顺而私自增加词义。

宋代女裙结构图

其实,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装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在宋代,有一种两片合成、左右相掩、前后开衩的“赶上裙”(或称“旋裙”)。其实物如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印花折枝花纹纱裙、福州黄昇墓出土南宋黄褐色印花绢裙等。在穿着此裙上船时,只需将两侧裙片向上提起,使其前后门襟分开就很容易迈腿上船了。在这里,“解”字当分开、分解、解体讲,如《吕氏春秋·仲夏》:“鹿角解。”《庄子·养生主》:“解牛之时。”另外,因为裙子是用纱罗缝制的,所以提裙时才要“轻”,而不是“缓慢”、“矛盾”或“犹豫”等刻画词人解衣时动作迟钝犹疑的情态。此外,从中国古代服装形制上讲,裳是前后两片的,裙是一整片的。赶上裙正合此特征,所以称其为“罗裳”更有古意。因此,“轻解罗裳”应解释为“从两侧将裙片轻轻提起以迈足踏舟”。

1.《“轻解罗裳”释义商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轻解罗裳”释义商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