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例、课例研究的思考


1、课例问题从哪里来?

从教学设计中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其中也许有自己对教学效果拿不准的地方,这也正是课例问题产生之处。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编排、设计有不认同的时候,可能创造性的自编例题,这种“新教材”所含的思想与课本教材的对比,其实会成为案例问题。

从教师的上课感受中来。一节课上完后,大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课是有感觉的,如果把这种感觉诉诸文字,便是教师自我的“教育叙事”,在这样的叙事中,很容易理清教学问题,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课例问题。

从听课老师的诊断中来。除了学生,听课老师是一节课最忠实的听众。由于听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性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课堂会有自己的理解。当这些理解碰撞在一起,课例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从学生的参与情况中来。教师的设计中不可能设计好学生的表现,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什么时候学生面露疑惑,或是过分喧闹,或是出现了教学设计中没有料想到的情景,都是发现课例问题的时机。

2、写完课例后怎么办?

在上次的《认识》中,我曾提到“在课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案例要去解决的问题。”现在想来,这只是课例写出来后的一种做法,即将课例中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案例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组织案例教学,开展案例研究。此外,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将课例提出的问题研讨以后,将研讨所得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试验”,这样再次进行诊断观察、同伴互助以期对该课的教学有所帮助,真正“上好这节课”。

3、组织课例教学有哪些形式?

多人同课。

同课多轮。

同课异构。

以上三种叶老师《校本研修讲座: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中已经做了很详尽的讲述。此外还有一种对比教学研究方法。

对比教学

这种方法,应该比较适合对前文“课例问题从哪里来?” 的后一种情况下产生的课例问题进行研究。我有一个同事,现在任教五年级双班数学,由于是课改初始年级,常常对新教材产生质疑之处,上学期教学“解方程”内容时,她特意找到了一本老教材,之后在一班使用实课改教材上课,另一班使用老教材上课,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对比。她的这种方式,也为我们研究课例提供了一个借鉴。在我看来,这种对比教学中的“异构”要比“同课异构”中的“异构”更为大胆,对比更加突出,相应的课例问题也就越显性。

1.《课例研究 关于课例、课例研究的思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课例研究 关于课例、课例研究的思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