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嵩是唐朝有名的画家,有一天,他画了几幅《斗牛图》到集上去卖,很快就卖完了,只剩下一幅有破损的样品挂着不卖。这时,有几个牧童牵着水牛打这经过。其中一个牧童在这幅《斗牛图》前站着看了一会,摇摇头说:“这画跟真的水牛顶架不一样。”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心里一惊,连忙问道:“你说哪儿不一样呢?”

牧童说:“公水牛顶架时,尾巴夹在腚沟里,可您这画上的两头水牛顶架,尾巴都翘起来了。”

看到戴嵩半信半疑的样子,牧童说:“不信我让公牛顶顶架给您看!”说着就把两头公水牛牵到一块,两头牛很快就顶斗起来,尾巴夹果然都是夹在腚沟里。

从此以后,戴嵩画的《斗牛图》,牛尾巴就不再翘起了。

宋代的时候,戴嵩的《斗牛图》还有几幅流传的,但大都是牛尾巴翘起来的。到了清代,只有一幅保存在皇宫中,牛尾巴是不翘的。乾隆皇帝曾在这幅《斗牛图》的上方题了一首诗:

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戴嵩画的《斗牛图》,牛角尖利,脖子刚强,两牛竭力相持,牛脚踏地发出轰轰的响声,脚步站位各出奇招。牛的两股之间微露出下垂的尾巴,这想必是经过牧童指点后改进的作品。

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冬季的一天, 70高龄的乾隆皇帝来到北京顺义观看斗牛大赛。乾隆发现,这些黄牛在相斗的多数时候是尾巴夹在腚沟里,但有少数时候尾巴是翘起来的。特别得胜的时候尾巴翘得很高。

回到宫里,乾隆就在戴嵩的《斗牛图》上又题了一首诗:

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

画跋曾经关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

这首诗说,戴嵩的《斗牛图》中没有牧童,牧童不知去哪里玩耍了,只把两头牛放在这里任凭它们顶斗。北宋苏轼关于《斗牛图》跋语,是受了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影响,《画录》错了,苏轼更是错上加错。

“画跋曾经关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这句颇有典故,一般人不了解的话,不知何意。唐代朱景玄写过一本《唐朝名画录》,其中对戴嵩《斗牛图》作过评价,说戴嵩画牛,能够“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故居妙品”。 北宋的苏轼曾写过戴嵩《斗牛图》的跋语,据说受了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影响。所以乾隆说"画跋曾经关画录"。

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一文中说,四川杜处士把一幅戴嵩画的牛拿出来晾晒,有个牧童看见这幅画拍手笑道:“牛相斗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股中间,而你这幅画上面的牛却摇着尾巴相斗,错了!”杜处士认为牧童说得对。苏轼讲了这个故事之后议论道:“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翻译过来就是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但是乾隆亲自看了顺义斗牛大赛之后,才发现苏轼的跋语,尤其是观点也错了,于是写出了“录诚差跋更为差”这一句。

总体说来,乾隆的第一首诗主要还是针对戴松的画而题,同意苏轼跋的观点,默认了“股间微露尾垂垂”的事实,也附和了苏轼知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事实上,乾隆在这里还是根据书本经验,而不是根据实际观察体验来附诗的。当他亲自看过斗牛后,才发现苏轼也错了。苏轼不仅没有亲自看过斗牛,反而也是通过文字故事的记载,抒发议论。最搞笑的是,苏轼赞赏实践出真知,自己却恰恰靠二手材料发表观点。所以乾隆题了第二首诗,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戴嵩《斗牛图》重新进行了评价。

其实,乾隆第二首写的还是比较深刻的,他没有正面说戴嵩图中牛尾巴下垂不是事实,而是直接怀疑并讽刺“戴嵩寻问牧童”这个故事本身来源并不可靠,所以说“牧童游戏何处去?”,实际上也隐约指出了间接知识的失真,这种手法捎带着也把苏轼批评了一下。不能不说,此诗还有深有技法的。

不过,乾隆第二首诗的观点是偏狭的。首先,戴嵩画的牛是水牛而不是黄牛,即便黄牛有时候尾巴翘得很高,也不能用黄牛来否定水牛。其二,牛相斗多是在得胜或满有信心得胜的时候才翘尾巴,而戴嵩画的是酣斗时的水牛,尾巴当然不能翘起来。牛得胜时翘尾巴,是骄傲的表现,因此人们常用“翘尾巴”来比喻人骄傲或自鸣得意。

所以,我们不妨在乾隆第二首诗的后面也题诗一首:

戴嵩请教放牛娃,斗牛图画垂尾巴。

耕当问奴织问婢,录跋不差乾隆差。

1.《斗牛图 文史·典故慧通|从苏轼到乾隆,不断纠错的《斗牛图》附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斗牛图 文史·典故慧通|从苏轼到乾隆,不断纠错的《斗牛图》附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