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9日电 春节期间,一篇《博士返乡日记》引起社会各界关于农村现状的讨论,有人用经济和文化的“空心化”来形容我国的农村现状。专家学者怎样看待文章中谈到的“空心化”问题,新土改要怎样改变农村现状?《新华访谈》邀请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与网友进行探讨。

  主持人:今年春节,有一篇题为《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引起社会各界关于农村现状的讨论,有人用经济和文化的“空心化”来形容现在的农村,二位认为“空心化”这个词准确吗?

  宋洪远:进入新世纪,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村庄空心化;三是经营尖锐化。特别在人口问题上,农村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少,青壮年外出就业,农村里老龄化伴随着“空心化”。今年春节回乡我发现,很多户过春节才回来,平时只有一个老头在这儿帮助别人看家。

  刘守英:这篇文章反映出来原来的城市化这条路存在很大问题。将城市和乡村隔离开,整个土地、规划、财政、融资制度都向城市倾斜,造成两个区域的空间发展不平衡,又没有一套把城市和农村打通的制度,必然把人向城市引导。“农一代”进城务工是为了解决收入问题,但是80、90后这代人在乡镇和县城买房,回乡也是在县城居住,就使村庄更加破败。

  主持人:那应该怎样推进农村发展?

  宋洪远: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们过去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对城市关注过多,现在是要通过城市的发展,吸收农业转移人口,来搞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通过村镇城镇化来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但现在全国大概有2.7亿进城务工人员,只有37%的人留在本地就业。我认为解决农村空心化要有新的思路,大城市搞城镇化存在成本高、城乡文化融合程度不够,一些大村、强村就地搞城镇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镇村企加强互动,将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起来。走一条农民作主体,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之路。

  刘守英:土地制度在这里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打通城市和农村,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解决整个城市和城市扩展区的问题,一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集体经营性用地和宅基地改革不能再继续走原来征地卖地的城市化模式。另一个是农民的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要让进城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能够有一个体面的栖身之所。

  主持人: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宋洪远:无论什么路径,一不能只要土地城镇化,要地不要人;二不能不让外来人口享受城市福利,要钱不要命,;三不能工业化忘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忘了乡村现代化。这样农村才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刘守英:整个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英国工业化革命早期,知识分子和文学家写到的农村景象比这还要悲惨。我们要在政策和制度改革上做到制度安排不集约化,不要使这个景象变得更加糟糕。

1.《汉字演变顺序 专家谈《博士返乡日记》:村镇就地城镇化是个新思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汉字演变顺序 专家谈《博士返乡日记》:村镇就地城镇化是个新思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