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学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次集体献礼。”在11月1日举行的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丛书出版座谈会上,23种43本书精彩亮相。作为改革开放40年重要研究成果展示,这套丛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体现了上海学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服务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使命感、责任感。

高质量的成果来自伟大实践

去年,本市社科理论界启动实施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三大系列研究专项。作为其中一个研究专项,在历时一年时间里,来自沪上多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按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路径,在回顾中国和上海40年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尊重学术规律,凝练理论思考,打造标识概念,构建话语体系,部分成果最终汇编为这套丛书。

其中,《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12卷本)对上海40年实践作了全景式梳理。作为该书主编和作者之一的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说,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为我们反思和证伪西方理论和学术思潮提供了客观依据,揭示了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逻辑。

虽然丛书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但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论证和理论解读。比如,《上海社会保障史》梳理了制度变迁历史,对其面临的挑战及趋势进行研判。

做研究要与话语体系构建关联起来

丛书不仅努力把这40年来发展的脉络理清、发展的经验阐明、发展的道理论透,而且在中国理论提炼、中国话语表达等方面也作了尝试。

40年经济成就,西方主流经济学很难解释这一奇迹产生的原因,那么能否构建中国自己的理论研究范式?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40年实践》中作了探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很多人认为中国对世界贡献也减少了,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要讲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故事。”

《浦东开发开放与国家战略推进的关系》的主要作者、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做任何研究要有意识地与话语体系构建关联起来,做到“讲道理之明、摆事实之真、辨是非之清、领风气之先”。在《改革开放后上海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研究》的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看来,原来用西方概念解释中国现象,现在则要用中国概念解释中国现象,“西方一般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我们用的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组织”。

对于“中国道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他们迫切想知道中国究竟能为世界发展提供怎样的智慧和方案。在这方面,丛书也进行了探索。

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等所著《改变中国人的十四个观念:改革开放40年经济哲学范畴诠释》中,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货币、欲望、财富等十四个关联中国人心智发展的观念的经济哲学解读,诠释历史转折的关键过程,叙说中国现代性发育、发展的精彩故事。

本次座谈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承办。

1.《尹岩 23种43本书精彩亮相!上海学界以这样的方式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尹岩 23种43本书精彩亮相!上海学界以这样的方式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