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企业建站|彩铃视频|广告录音|微信营销

微信号:xps0593合作热线:0593-6139990

三沙粿籽

三沙的“闽南糊”闻名遐迩。但它冠以“闽南糊”二字,作为地方风味还不够地道。

一种近似“闽南糊”但比“闽南糊”更“水”,更大众化的佳肴,就是三沙粿籽,可以说,它是正宗的三沙风味小食。

三沙粿籽,选料跟“闽南糊”相似,也是将炒熟(或油煎)的花生去膜,配料基本与闽南湖一样将三沙特产的虾仁、墨鱼和瘦肉、芹菜、香菇、笋干、葱等切成碎块,合为一锅煮熟后盛进盆后,待汤料冷却后,把三沙出产的精白地瓜粉(三沙沙地出产的地瓜)研成粉末,放进汤盆中与上述佐料搅拌成糊状。 然后,灶锅中开始烧油汤,待油汤滚沸后,就用汤匙把盆中的糊状原料一粒粒均匀地舀进滚汤中,原料在滚锅中迅速硬结,形成米粿,三沙粿籽因此得名。

三沙粿籽吃之鲜嫩、香醇、集山珍海味于一弹丸之中,既可充饥又可品尝,可谓雅俗共赏的大众化食品。

三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煮粿籽,尽管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现代化,人们的食品越来越精,但三沙粿籽这种大路货还是很受欢迎,近来三沙街面上也出现了专门煮三沙粿籽的店铺,而且生意兴隆。有些外来客食之,评论说:“看起来一粒粒黑不溜秋的但吃起来却香喷喷;滑溜溜的,余味无穷”。

三沙鸡卷

“鸡卷”也可称“鸡脖子”,是具有三沙著名风味小吃之一,三沙守敦菜馆制作的“鸡卷”在1992年闽东地方风味小吃比赛中曾获“优秀奖”。“鸡卷”更又闻名全区。来三沙旅游的客人临走时,多要带几个回家品尝。

“鸡卷”制作选料较精细。先将瘦猪肉将制成细末,然后再把葱白切成细末,用适量的味精、精盐,一并放到一小盆中调匀,再把瘦肉,葱白细末用手揉成圆筒状,用上等的板沙油包卷成直径为3厘米长段小圆杆状,然后再把小圆杆切成一节节(每节约4厘米),外蘸匀一层湿面粉,放到油锅油炸,炸至外表呈金黄色时捞起,放入漏勺中沥去油,装要菜上,此时一惟妙惟肖的“鸡脖子”就呈现在顾客面前。“鸡脖子”

“鸡卷”外皮金黄酥骨,内心香嫩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健脾开胃、减肥瘦身的功效。

三沙春卷

油炸薄饼卷是闽东三沙独有的风味小吃,逢年过节桌上必吃的一道菜。它价廉物美,虽然上不了大宴席,但很为大众所喜欢。

油炸薄饼卷制作比较简单,要用米粉和一些豆芽菜、韭菜、葱等配料用猪油热锅快炒,然后用面粉制成薄饼包卷成一筒一筒。包完后再把薄饼卷粘滚上一层湿面粉,放入油锅中炸之。炸完后外表呈金黄色时捞起,放入漏勺中沥去油,稍凉后就可食之,外香酥爽口,炒热的豆芽菜又质地松软,鲜润带荤,更饶味道。

这是三沙一种很大众化的小吃。在街头巷尾油炸摊点都可以买到。

三沙锅边糊

锅边糊在我县不是三沙独有。我要介绍的是具有三沙特色的锅边糊。

记得童年时,在三沙东澳澳口祠堂边,有一家锅边糊店,开店的老板叫水蝊婶,据说是因她体态白胖而得此名的。

水蝊婶的锅边糊店是由一间老屋改造而成,两张方桌条凳,朴素无华。店铺没挂什么招牌,只是水蝊婶比一般的海边女人打扮得清爽、利落,脑后挽着髻,插着一朵大红纸花,头发抹着芦荟油,丝纹不乱。她每煮完一锅锅边糊,就亮开好听的嗓门,叫着:来呀!一一锅边糊,正起鼎,好吃无处讲起!

水蝊婶的店铺里边角落摆着一台青石磨,有一身板硬朗的老妪,坐在旁边“依依呀呀”地推着石磨,原来那煮锅边糊的雪白的米浆,就是从此.石磨中磨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城乡店铺煮的锅

边糊都是电机磨浆的。当时我还不知道广告是何物,现在回想起来,水蝊婶店铺里的青石磨其实是最生动,最有魅力的广告了。

三沙的锅边糊汤料是很有特色的,选的是澳口网糟船刚从定置网中捞回的鲜虾,有的虾在下锅前还活蹦乱跳的。用这样的虾煮出的汤料特别的清甜、爽口。难怪那些在澳口修船补网的、打绳烤船底的渔民们,一听到水蝊婶和青石磨的叫声,都为之唾涎若滴。记得当时很多渔汉子在此打赌吃锅边糊,有一个破记录吃了二十海碗还不罢休。

离开家乡后,偶尔也到城里小食店吃锅边糊,但却再也品不出那用青石磨磨出的锅边糊韵味了。

三沙“猫仔饭”

每当有人在工作休闲饥渴,争相辟里啪啦地开启着各种包装精美的易拉罐装“八宝粥”时,我就想起家乡那极具特色的“猫仔粥”。

我的家乡三沙渔港,大部分居民都是闽南移民,保留着闽南人常年吃粥的习俗。“猫仔粥”也是由闽南传入的,最早是指财主家用残羹剩饭煮来喂猫的粥,后来演变为用多种食品混合着煮的一种传统粥食。

我的童年,正逢三年饥荒困难时期。一九六一年春,家乡的饥荒发展到了极点,我家一个邻居饥饿难忍,跑到渔业队的网寮里,把渔民准备染网用的“金刚刺”(一种可以染网的野生植物块茎)拿来煮食充饥,结果中毒肚胀死亡。一时间,“饿死人”的恐怖阴影笼罩在家乡的大街小巷。这时,家乡人民开始用煮“猫仔粥”的办法来对付日趋严重的饥饿,最早是用各味野菜、地米菇(雨后长在岩缝中的苔藓)、地瓜叶掺和着小量的米糠和盐巴煮,就这样用少量的食物,多加水分,煮成大锅的“猫仔粥”,尽量让左邻右舍都能分享裹腹,而且邻里之间轮流着煮,只要有一家煮“猫仔粥”,就有几家人不饿。当时,家乡邻近山坡野地里的各种野菜都被人采食光了,唯有三沙郊区农民种的一种“盖菜”(芥菜的一种)却长得极快又茂盛,大者可及一人高,叶片宽厚碧绿,茎杆粗壮,内心白嫩可食。是当时家乡人民煮“猫仔粥”的主料,只要用一棵大“盖菜”,就可以煮一大锅的“猫仔粥”。“盖菜”被家乡人民称为“救命菜”。

记得邻居有个名叫“雨咩”的老渔民,他喝粥时,就像表演杂技一样,会引来很多小孩的围观,他那结满老茧的手掌,捧着一大海碗的粥,却可以在海碗底下,手掌四周夹带四个小酒杯,每个酒杯里放着不同的杂鱼干,他每天都是这样如猛兽般蹲着喝粥,而且谈笑自如。他虽然是文盲,却知道很多历史掌故,轶闻趣事,跟他在一起你就会忘掉那是一个可以饿死人的年代。他经常笑着对我们后生仔说:“别小看这‘猫仔粥’像乞丐食,但在古代却是皇帝吃过的。”接着,他就对我讲起南宋末年闽南“猫仔粥”救了小皇帝赵丙的命,并由小皇帝命名“猫仔粥”的传说。

“猫仔粥”,把饥饿和困苦稀释到最低的限度,使我们这些生不逢时的渔家子弟,能平安地度过那饥饿的年代,而且陶冶了我们不管处在何种逆境中都具有家乡渔民们那种笑对困难,以苦为乐的生活情怀。

往期精彩内容

▶端午临近 霞浦5大龙舟赛观赏地

▶用饮料瓶就可以包粽子,你绝对想不到!

▶霞浦一男子因还款不慎,吃亏了……

▶想在霞浦找份好工作的 一定要进来看看

▶霞浦:偶遇前女友与男子开房 前男友纠集5人破门砍杀

感恩来源:霞浦旅游局

1.《舌尖上的霞浦 | 霞浦三沙的几样特色小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舌尖上的霞浦 | 霞浦三沙的几样特色小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