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赞佛偈 玄宾

阿弥陀佛赞: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数亿,化菩萨众亦無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善导大师「赞佛偈」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阿弥陀佛赞: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数亿,化菩萨众亦無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偈由宋朝择瑛法师所作,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希望建立净妙国土,接引众生。请佛开示十方诸佛国土,以作参考,佛为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土,法藏比丘详细观察,截长补短,费时五劫,绘成蓝本,于世自在王佛面前发四十八愿,作为修行目标,若有一愿未成,誓不成佛。现成佛已经十劫,所得果德,即因地所修功德。现四十八愿所说的,都是当今弥陀净土的境界,乃约果说因,不是站在因地修行的立场说,因地属过去式,所以,站在果地上说,过去发愿是因,现已成佛是果,因此,与愿文有异,若照愿文,一一皆须‘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曹魏康僧铠译作‘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不达目的不成佛的意思。
一、国无恶道愿:国中没三恶道。魏译本:“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二、不更恶道愿:一旦往生西方,不再堕入三恶道。魏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三、身真金色愿:国中人民,身皆金色。
四、形色相同愿:国中人民的身形相貌,皆悉相好庄严,没有好丑,因此,没差别心。此土众生,差别心重,感得形体相貌也千差万别。
五、宿命智通愿:各各有宿命通。过去无量劫事,都清楚明了,像看电影一样。凡夫业障深重,入胎即忘前生事,并非喝了孟婆汤,想想,今生童年往事,偶尔记得一、二件,就不错了,何况前生。
六、天眼普见愿:人人具天眼通,见十方世界,如在眼前。
七、天耳普闻愿:十方诸音,莫不皆闻,欲闻诸佛说法,不须前往,端坐莲邦,即可得闻。
八、他心悉知愿:具他心通。众生举心动念,便落影相,他心通者,观察影相,便知众生心念。往昔南阳慧忠国师,测大耳三藏他心通之真假,问大耳:‘我心现在何处?’答:‘堂堂国师,为何到天桥看猴戏?’再问,又答:‘在江边看赛舟。’国师入定再问,大耳遍观不著,师喝斥说:‘野狐精!他心通在何处?’显其他心通是邪非正,否则,怎不知国师心在定中呢?人天众生因修得或报得而有他心通,这种他心通,只能观察心影,入定无念,便无所知。极乐众生各各有他心通,为观机逗教,化导众生,并非为了探人隐私。
九、神足无碍愿:即神足通,又名如意通,故能‘常以清日,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假使没神足通,怎能做到?因此,往生后,欲回娑婆,起念即到。
十、不贪计身愿:无我、我所,没有贪著心,因莲花化生,所以,不起执著。
十一、住定证灭愿:‘灭’涅槃也。各各皆是住正定聚菩萨,将来决定成佛,证得究竟涅槃。
十二、光明无量愿。
十三、寿命无量愿。
十四、声闻无数愿。
十五、随愿修短愿:‘修’长也。寿命长短,随己心愿,愿同佛齐,则寿命无量;愿舍极乐,往生他国,随心满足,来去自在。阿弥陀佛,不似娑婆众生,画地自限,各拥一方,阿弥陀佛不画圈圈,往生者要回此界度生,佛也欢喜帮忙。
十六、不闻恶名愿:不但无恶道,更无恶道名,也不闻恶声,只有天人,都是菩萨及回小向大的声闻众。
十七、诸佛称叹愿:因依正庄严,权巧方便度众生,故十方诸佛称扬赞叹。
十八、十念必生愿:至少临终深信切愿,称念佛名十声,就得往生。愿文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至心信乐的乐字,就是发愿的意思。‘十念’临终时最少念佛十声。观经说,乃至一念,也得往生。但临终念佛,并非易事。愿文里有一种除外,‘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谓之五逆。五逆中犯一种,临终纵使念佛,恐怕也不得往生,因罪重故。既造五逆,毁谤正法,必无信心,不肯念佛,怎能往生。这是因地发愿,比较严格,若依果地成就,接引众生而言,方便门开得更广,观经下品下生说:五逆十恶之人,若临终忏悔,念佛回向,也得往生。平常讲经劝勉大家念佛,都举此愿为例,十念尚得往生,何况一生念佛!若平时不用功,临终十念,很不容易!
十九、临终接引愿:十方众生,只要信愿具足,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佛及菩萨,清净海众,必定现前接引。
二十、欲生果遂愿:凡求往生者,三资粮具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绝对往生,不要怀疑。
二十一、三十二相愿:往生彼国者,皆具三十二相,与本师释迦牟尼佛相同,且不会认错人。
二十二、一生补处愿:因无量寿的缘故,尽此一生,各各都至一生补处位,如弥勒菩萨,应十方众生需要,前往示现成佛度生。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二十三、供养诸佛愿:人人具神足通,一念即至十方供养诸佛。
二十四、供具随意愿:香、花、饮食、宝物等供品,随心意现前。
二十五、演说妙智愿:极乐众生,常闻妙法,有情无情皆说法故,各各深入经藏,都是饱学之士,能随己意,演说妙法,令众生闻者,皆生广大智慧。
二十六、那罗延身愿:‘那罗延’此云坚固,健康的意思。生者皆莲花化生,清净庄严,身极强健,不似此土,假合之身,污秽脆弱,常出毛病,因此,体弱多病者,更应发愿往生。
二十七、一切严净愿:极乐世界,依正万物,皆清净庄严。
二十八、道树高显愿:‘道树’指阿弥陀佛成佛之菩提树,高大而庄严。
二十九、诵经得慧愿:读誧经典,领纳受持佛的教法,得广大智慧。
三十、慧辩无限愿:智慧辩才无碍,善能说法。
三十一、照见十方愿:宝地清净,十方佛国,悉现其中,如水澄净,映现万物。
三十二、宝香妙严愿:彼土从地至虚空,众宝所成,皆出妙香。
三十三、蒙光柔软愿:十方众生,受阿弥陀佛慈光照触,身心柔软清凉,不刚强粗暴。
三十四、闻名得忍愿:十方众生,闻弥陀名号,将来定证无生法忍。证无生真理,忍可于心,谓之证无生忍,即亲证真理之义。显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三十五、脱离女身愿:得闻弥陀名号,虽不愿求生,但厌恶女身,希望转女成男,亦满其愿。
三十六、常修梵行愿:凡闻佛名者,生生世世,修清净梵行,持戒庄严,如法而修。
三十七、天人致敬愿:凡修净土念佛法门者,天人恭敬护持。
三十八、衣服随念愿:思衣衣至,自然在身,不须经营。
三十九、乐如漏尽愿:彼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快乐情形像断尽烦恼的阿罗汉,显极乐世界究竟之乐,漏尽阿罗汉亦不能及。
四十、树中现刹愿:于树身中,现十方净土,欲见则显,如看电视,又不须电源,不见则隐。喜欢看电视的,应该发愿往生,看久了不累,也不伤眼力。
四十一、诸根无缺愿:既然具足三十二相,诸根岂会欠缺!彼国众生,不论外表或内心智慧,皆圆满具足。同时说明十方众生,若六根残缺者,得闻佛名,将来生生世世,六根圆具。
四十二、清净解脱愿:十方众生,得闻弥陀名号,亲近三宝,现生身心安乐,将来得清净解脱,何况彼土众生!
四十三、闻名得福愿:闻佛名生欢喜,得大福德,生生世世,生富贵家。但此非究竟,当念佛求生极乐,才是究竟安乐之法,但众生心愿不同,仗佛力,也能满愿。
四十四、修行具德愿:闻名欢喜,发心修行,福慧圆满。
四十五、普等三昧愿:闻佛名,蒙佛加被,速得普等三昧(即平等心),怨亲平等,爱护众生。
四十六、随愿闻法愿:彼土人民,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
四十七、闻名不退愿:十方众生闻佛名,从此修行,直至成佛,蒙佛加被,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十八、得三法忍愿:闻佛名之后,精进修行,能得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无生法忍。

善导大师「赞佛偈」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善导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善导大师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赞佛偈因缘
 久远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当时,释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众生,又名为「菩萨」;与他同时的还有弥勒菩萨。弗沙佛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禅定观察因缘,发现释迦牟尼菩萨的心还未纯熟,虽然慈悲但慧解、观行之力仍嫌不足,而与他有缘的众生们,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弥勒菩萨心已纯熟,但他的弟子们得度因缘却多未成熟。
 弗沙佛决定先助释迦牟尼菩萨一臂之力,于是弗沙佛来到释迦牟尼菩萨采药的雪山上,进入一个山窟中入火定,全身放大光明,遍耀十方。释迦牟尼菩萨循着不可思议的光芒来到洞口,一见异象心大欢喜,叹未曾有,不觉双手合十,一脚独立,叉手向佛目不暂舍,虔诚吟咏着:「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日七夜不曾余觉余思,亦不曾合眼,精进的力量超越时间、空间,瞬间的功德,令本应百劫后成佛的释迦牟尼菩萨,提早了九劫成就佛道。
 释迦牟尼菩萨在人寿平均八十岁的世间示现成佛,智慧高远无有出其右者,皆因过去种下「一偈赞佛」的胜缘;其七日七夜中虽无他偈,功德却胜多偈,贵在心思纯一不杂,不在多言。再者,释迦牟尼菩萨生生世世都将众生置于自己之前,饶益他人的心多过利己,由于发心不可思议,而早弥勒菩萨九劫成佛。
  典故摘自:《大智度论.卷四》

1.《阿弥陀佛接引真实照片 阿弥陀佛 赞佛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阿弥陀佛接引真实照片 阿弥陀佛 赞佛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1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