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1978年末,16岁的陈可辛随父迁居泰国已有8年光景,还是拒绝说泰文,每周最大的盼望就是去唐人街买中文报纸。

那一年,第八届亚运会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他无意中走进一座场馆,看到打比赛的是中国女排,他很惊讶,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没有在国外见到过来自中国的球队。

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40多年后,当年的热血少年已年近六十,开始筹备一部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

他回忆起当年那支中国女排出场时的样子,穿着白色的运动服次第而入,身上好像泛着弧光。




在电影《夺冠》的开篇,有一行巨大的字幕,沉重地打在观众心上: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渴望找到一种方式向全世界证明自己”

那是一个血脉喷张的年代,沉睡已久的雄狮开始苏醒,建国后担任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留下一句“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抱憾离世。

当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彼时乏善可陈的“三大球”领域,中国人迫切需要一枚奖牌,踢碎东亚病夫的牌匾。

时代选择了中国女排,而中国女排等来了袁指导。




“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女排,我需要。”

从1979年开始,中国女排的队伍里开始出现一个男孩,中等身材,背后写着“女排”两个大字。

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陈指导。




时间回到2012年,中国女排接连输给日本、泰国、韩国,史无前例地排名亚洲第四,有人说那时的中国女排已经不可能再低了。

那年的伦敦奥运会期间,郎平受邀担任排球比赛的解说嘉宾,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排“位列第五”的惨淡结局。

解说工作结束后,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她,她极力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泪依然夺眶而出,她用手挡住镜头,罕见地谢绝了采访。

或许,这世上没有人比她更深爱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的故事,就像姑娘们身上厚厚的绷带,里面裹着的说数不尽的伤痕,还有流过的血和汗。

中国女排下一代的领军者,或许会是朱婷。电影里,她说父亲告诉自己:

“练体育是苦,但生活才是难。”

体育的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

女排精神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被从岁月长河里打捞起来,是因为我们期待像中国女排一样赢,但我们也会一次次地输,沉浮之间,哭哭笑笑才是人生。




电影拍摄期间,郎平调侃扮演自己的女儿,说她一辈子都学不会自己的扣球动作。

白浪一笑而过,说道:“那我就尽我最大的努力吧!”

母女之间的玩笑,正如同郎平对“女排精神”的诠释: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夺冠》的英文译名为“Leap”,直译过来是“跳跃”。

或许“夺冠”二字更深层的含义,是一次又一次高高跃起,是永不言败,是全力以赴。

部分参考资料:

1、CCTV4:《国家记忆2019》

2、纪录片《拼搏——中国女排夺魁记》

3、搜狐体育专访白浪:《为妈妈感到高兴 但没有鼓掌》

4、《杨澜访谈录》:再见中国女排

5、《我国体育报道的舆论引导》,杨茜淳

6、《新周刊》:《中国女排》,大概是最励志的女性故事

7、娱理:《陈可辛自述:〈夺冠〉是我拍过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部戏》

8、新华社每日电讯:《女排奥运夺冠背后的故事》

9、《阳光总在风雨后·中国女排的故事》宋元明/著 人民出版社

10、《外滩画报》:专访陈可辛:我被世界改变了又怎样

11、《<中国体育报>对中国女排获世界冠军报道的研究》,胡佳萱

图片

1.《中国排球 中国女排被遗忘了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排球 中国女排被遗忘了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6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