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发源潮之州,

陈三五娘最风流。

只因一曲茘镜记,

满城争说姚璇秋。

—— 李英群

编者语:晚间稍闲片刻刷起微圈,刚好看到本城师友洪钟老师圈子发了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老师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系其已故父亲洪风老师昔日所拍,现转载分享大家,在此致谢洪钟老师。也借照片忆念在极乐净土的洪风老师!引用洪钟老师微圈标题:“见李英群老师在朋友圈发写姚璇秋老师的诗,应景发几张照片,黑白照片是父亲洪风当年所拍。”

姚璇秋

洪风老师镜头下的

姚璇秋、司鼓称为先生,头手(领奏)称师父,这些人是戏班的艺术核心。签约参班的乌面、老生、老丑等成年演员和主要伴奏员以及后台各职能部门的职员都称师父,童伶是子弟角。姚璇秋进剧团时虽然没有童伶,但艺术体制仍然存在。她与团里的姐妹们一起按子弟角的辈分是先生的称先生,是师父的叫师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随着艺术成就的日益增长,她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不管荣誉多大职位多高,也不论在哪一个团体服务,她一直按子弟的辈分称人家先生和师父。就是在今天,每当提到从前在剧团跟她合作过的已故人物时,依然态度谦恭口称某某先生、某某师父。后来比她年轻的新一代编创人员不断出现,她随时代的发展称人家老师。你或许认为这不过是一声称呼,可姚璇秋是真诚的。在排练场上就能够真切感受到她对人的这份真诚。

广东省潮剧团有两位导演,卢吟词先生是一位,另一位是新文艺工作者郑一标先生(1921~2002)。郑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专修过戏剧,导演过话剧和歌剧,是潮剧导演制的主要奠基人。他在研究前苏联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方面下过功夫并运用到潮剧的排练场上,强调演员的内部体验,要求演员处理台词的时候要找到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感作依据。因为他的要求特别严,所以排戏的进度特别慢,一句台词的处理有时可以接连磨两三天。有些戏文演员已经熟透连同表演都了然于胸,他就是不肯放过。这样的排戏方法有些演员很难适应,常在背后议论。然而被“磨”得最多时间最长的姚璇秋从无怨言,找不到感觉就一遍遍找,直到导演认可。1957年5月,曾经在前苏联专攻戏剧的导演艺术家孙维世(1921~1968)观看潮剧演出之后“评论姚璇秋的表演方法,说是完全合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姚璇秋的家境并不宽裕,所以在学校读书不多。她深知不足,尊重知识,尊敬贤者,生活中的低姿态出自虚心和求知的欲望。所以由南戏发端的潮剧,经由老艺人传到她的身上,可以加上兄弟剧种的技艺,加上斯氏的演剧理论,所有一切在她那里似乎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产生出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还经受了几十年时间的考验成为潮剧艺术的经典。因为她谦虚,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所以能不断吸收,经过琢磨实现艺术的兼容,使潮剧艺术做到通古达今成为世人所赞赏的古韵新声。因为她勤奋,从踏进戏班到退休,除了那段特殊的岁月,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精益求精,所以练就一身硬本事。1999年在她从艺50周年的演出晚会上,六十几岁的她还粉墨登场,当《扫窗会》演到蹲步扫地的时候,那功夫不减当年的精彩表演引来整个剧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因为她坚强,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虽然饱受冲击,她意志坚定,相信乌云终会飘过去。于是随遇而安,扫地也好,种田也行,都实心实意去做。因为她朴素,除非特别安排出席什么活动得讲究穿戴,通常她衣着普通,平易近人,在集体中跟大家很合得来。所以如果说她是鲜艳的一朵红花,那绿叶呢?她同团里的姐妹们住同一个宿舍,互相直呼名字,互相关心,有说有笑。朴素的生活态度与追求朴素的艺术互为表里。删繁就简追求艺术的高品位,她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她的戏没有一句油滑的唱腔,没有一个花哨的动作,也看不到一个飘忽的眼神,更没有卖弄,没有脱离人物的技巧表演。这就是大家风范!—— 本文发表于《广东艺术》杂志2019年第1期

洪风先生,原名洪应镳(1916~1998)广东潮州市人。原为广东舞台美术学会顾问、广东潮剧院艺术顾问。1936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学校,1941年受聘任潮安金山中学图画教员,1956年调到广东省潮剧院任舞台美术设计。1957年和1959年两次随团上京演出,广东潮剧院成立后一直任潮剧院舞美设计。洪风先生是潮剧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家,其设计的剧目主要有:《苏六娘》、《陈三五娘》、《宝莲灯》《芙蓉仙子》、《杨乃武与小白菜》《拉郎配》、《王老虎抢亲》、《辞郎洲》、《金山战鼓》、《告亲夫》《香罗帕》、《荔镜记》、《金花女》、《南海长城》、《革命母亲李梨英》、《震山鼓》、《风雨三迁》《江姐》、《杜鹃山》、《春归燕》等剧目。除了舞台美术设计外,在金山中学任教时曾导演话剧《麒麟寨》、《雾重庆》、《归去来兮》《结婚进行曲》、《大地回春》、《家》、《朱门怨》、《裙带风》《升官图》和《白毛女》等话剧。在任广东潮剧院舞台美术设计期间,曾积极搜集整理潮剧的脸谱、木偶脸谱、泥人脸谱、服装纹样、道具和靴帽样式、民间剪纸等宝贵资料,为潮剧的舞台美术工作做出了贡献。六十年代,曾在省和地区的舞台美术工作会议上,对舞台美术设计做了独创性的发言,对舞台美术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1.《艺行家 姚璇秋—— 洪风老师镜头下的青春年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艺行家 姚璇秋—— 洪风老师镜头下的青春年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5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