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三大重要流派 1、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2、朦胧派
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3、九叶派
特点之一:注重现实。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C"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下面介绍诗的几种表现方式
1、诗的展开式结构
诗的展开式结构,是较为传统的常见的表现方式。这样的结构,有如寺庙,进门是四大天王,继而是弥勒佛和十八罗汉,到了最后,展现的才是释迦牟尼。这是一种层层递进铺展,最后予以升华的表现方式。如孙静轩的《沉船》 当船儿穿过暗礁,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
 我想起了从前在风暴中遇难的船
 昨夜,水手们还在讲述那惊心动魄的故事
 对殉难的先躯者寄予无限的崇敬与思念
 也许那残损的船体就在我脚下的海底
 那水藻覆盖的船舱里,仍有生锈的铁铳
 雕花的陶瓷、和那古老的铜钱……
 啊!朋友,又何须对死者凭吊
 也无须在沉船的水域踌躇不前
 既然航海者选择了击风搏浪的生涯
 又怎能希图侥幸地逃避灭顶的危险
 生者与死者自会有各自的归宿
 谁生存谁就该探索前人不曾开拓的航线
 诗由船在海面航行而展开想象,由现实追述到以往,由海面到海底,以及沉船之内所遗留的一切,层层推进,最后升华为生者的归宿就是探险、发现和开拓,有了较为深入的寓意。

2、诗的向心式结构
 所谓"向心式结构",是二十世纪初,意象派诗的表现方式。当时,浪漫主义的诗正退化成矫柔造作、堆砌词藻、无病呻吟,充满了甜得发腻的比喻,或是庸侩的教诲,以庞德为首的诗人,为了摆脱上述情调,创立了意象派诗。
 意象,按庞德的说法,是"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为思想找到血肉之躯,避免直接地表达主观感受,集中、凝练,用意象去束缚主观感情,通过意象来思考和感觉,通过主要的意象元件,内聚为一种向心式结构。如诗作:《元宵》元宵是一种独处的寂寞于水中淹死的日子重新浮上来独自品味是幸福还是残酷
元宵太糜软了柔而无骨的夜始于塌陷人,便再也爬不出来
甜蜜囚禁在白房子里浑圆的鸟卵孤独而懦弱人所共知的隐秘裹在脂粉之中让一万种风情胎死腹中
哦,一种幽深,一种疲倦和隐忍一种薄薄的爱的迷惘一种躲在苍白之后的黑夜一种顷刻便远逝的情爱
良宵死灭元宵在我的唇边失去味觉饮一只碗中的月亮瞬间我的皮肤便敷满霜粒
 诗,单纯、集中地围绕元宵这一意象而写成,所思所想都和元宵本身的特质相融而显现,而诗之主题,则是对诗的意象的态度和总结。 3、诗的高层式结构
 这是一种象征诗的表现方式。这种诗逃避感情,逃避个性,只重感觉和情绪。其作品不是平面的线形的结构,而是通过感觉的捕捉和情绪的激发,来表现事物的深层内涵。象征诗通过对"客观对应物"的感觉,来表现主观意识,形成一种"意义关联域"。通过隐形的心灵,以暗示、联想和音乐性呈示一种感受状态,在事物的表层下,于貌似单纯中却有着丰富的内蕴,形成一个不确定的主题空间。例如诗作:《台球》球,不同颜色的球拢在一起又在长杆和手指的操纵下溃散球,撞击着球,奇巧的挪移清晰、阴冷且琐细的声音下坠的沉重和有意的磕碰蕴含在柔韧的呼吸之中球,在墨绿的丝绒上滚动硬碰硬地排斥陷入网袋。球与球摞叠的音响让眼角波动着快感分寸的拿捏、熟稔的击打都只为了一道简单的减法让一些球在台面消失用球把球埋葬
 这首诗,落墨处只限于台球本身,写台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作为"客观对应物",是单纯的,绝不在诗中说台球像什么,是什么,因为只有这种单纯的"狭窄",其暗示的内涵才会更为丰富。或许,它揭示的是整个人类的争斗本性,是各个领域的竞争和权力的争夺。而所有这些,是对台球本身的把握和感觉所形成的。 4、另一种暗喻
 一种单纯、朴素、纯粹的语言表达方式,看上去没有诗味,总体上却有着浓郁的诗性意义。这样的诗如同白描,颇有意味,正如人所言,这样的诗没一句是诗却没有一首不是诗。如这样一首小诗:
在湖心亭与对岸之间有一片倒伏的芦苇一只玄鸟受惊而飞对面那人不见了
 诗没有任何强加给语言的明确的意义,也看不出想象力的痕迹,但这是没有想象中蕴含着的多种想象,于无意中暗藏着诸多的意义。正如博尔赫斯在谈论弗罗斯特时所说的:"他能够写出看似简单的诗歌,但你每次阅读它们你都会挖掘得更深,发现许多盘曲的小径、许多不同的感觉。所以说弗罗斯特使我对于暗喻有了新的认识,他给我们一个暗喻,我们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直截了当的陈述"。这和叶芝的"那被海豚划开,为钟声折磨的大海"一类的华丽是两种不同的作品。 5、互不相关的碰撞
诗中的比喻,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居多,于不同的写作方式中普遍、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即使声明"拒绝隐喻"的诗人,有时也不经意地露出马脚来。
 像"太阳像只红气球","月亮挑一盏纱灯"这样是个人都能写出来的比喻大抵是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的。如同远缘杂交一样,越不相关的东西碰到一起,那种新的生成性的语言越有魅力。
 如狄金森的诗句:
忧伤如邻居一样突然到来报纸像松鼠赛跑
 如史蒂文斯的诗句:
那光像一只蜘蛛爬过水面爬过雪地的边缘
 如华滋华斯的诗句:
啊,布谷鸟!我该称你为鸟还是一个游荡的声音?对于我你仍然不是鸟而是看不见的精灵一个声音,一种神秘的感情
 如翟永明的诗句:
向日葵被砍掉头颅制造糜烂的脖子像一排谎言
 这样新鲜的,喻体相离很远的取喻,在一些大诗人、优秀诗人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好的比喻仍旧是感觉和想象力所产生的。而其中并非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取喻,将虚、实相比,则更具有内在的深度。
 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扯在一起,在超现实主义那里已走出了极致,由于无意识的诗性直觉呈现的陌生化使诗富于魅力,有可借鉴之处。但其完全没有理性加入的"自动创作法",则已人了魔道。
 如果说,超现实主义的开山之句"一个人被窗户截为两段",似乎已没有理性控制,但仔细想来,也只是一种错觉,如果把诗还原成"窗框如刀,把人截为两段",则再容易理解不过了。普吕多姆的诗句"我无法吹灭你的眼睛"读来亦觉得有一种空幻的力量,但加上后一句"我无法吹灭你的眼睛,像吹灭一支蜡烛",也便成为容易理解的诗行了。 其实,看起来那些互不相关的东西,所谓诗性直觉,还是有着智性在起作用,并非绝对的无意识。有些难懂的诗,只是抽掉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让人不知所云。
 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火车上面对一位姑娘,说"不要把我当成男人,我只是一片穿裤子的云"时,本来是向姑娘说明我并没有非分之想,但话一出口,自己大为惊奇,竟能说出这么漂亮的话来。后来,诗人以此为题,写下了长诗《穿裤子的云》。但如果你想一下,这句也不过是"将物生命化"罢了,并没有什么不可企及之处。云可以穿裤子,杯子可以流泪,灯可以哭肿了眼睛,花在阳台上可以睡眠,山可以蹲在霜里……物可以生命化,生命同样可以"物化"。如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句"四月,墨水已足够用来痛哭"是物之生命化,"人,坐在自己的屁股之上",则是生命的物化了。那屁股已失去知觉,僵硬得和生命失去了关连。 6、叙述意象
  如果把一个比喻拆开,变成一种陈述的语言方式,反倒新鲜可感,并在特定的状态下成为诗的情境的创造。如以下的变化
  "他坚强得像岩石",是一句毫无魅力的比喻。演变成"我感到思想坚实的重量"则趋于直觉的感应了。再演变为"于是你成为夜晚/坚定的部分/成为支撑墙的花岗岩"已具备人与石头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
  又如"人像一只蜗牛",演变为"柔软的躯体,需要一个坚硬的城堡",已进入较深刻的生存需要的认知,再演变为"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则不仅是语言方式的变换,而是有着深入透彻的生命体验,既有着生存的压力,又进入了幻象的创造。

1.《诗歌流派 现代诗歌的3大流派和6种表现方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诗歌流派 现代诗歌的3大流派和6种表现方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9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