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华

著名诗人/美食作家

自诩好诗、好酒、好吃

很多人知道石光华是因为一本《我的川菜生活》,事实上,在那之前他已经写了20年的诗,与美食结缘,完全是误打误撞,“我没有其它本事,就会写些文字,既然写吃的比我写其它文字好卖钱,那就在伙食中找伙食吧”。就这样,诗人石光华从那时起便半“诗”半“食”,成了成都美食界的一位权威人士。

时隔13年,《我的川菜生活》姊妹篇《我的川菜味道》羞答答地来了,这13年石光华都在忙些啥?磨剑呗,“这些年接触越多,越觉得自己不懂川菜,写诗是抒发个人情感,但涉及到文化、思想,不敢乱来。今年出这第二本书都还是有点脸红呢”。

很多人知道石光华是因为一本《我的川菜生活》,事实上,在那之前他已经写了20年的诗,与美食结缘,完全是误打误撞,“我没有其它本事,就会写些文字,既然写吃的比我写其它文字好卖钱,那就在伙食中找伙食吧”。就这样,诗人石光华从那时起便半“诗”半“食”,成了成都美食界的一位权威人士。

时隔13年,《我的川菜生活》姊妹篇《我的川菜味道》羞答答地来了,这13年石光华都在忙些啥?磨剑呗,“这些年接触越多,越觉得自己不懂川菜,写诗是抒发个人情感,但涉及到文化、思想,不敢乱来。今年出这第二本书都还是有点脸红呢”。

在伙食中找伙食

1988年之前石光华在成都某中学做了8年语文老师,辞职时他的女儿才3岁,全家都觉得他疯了,好好的工作不要。之后他做过书商,也到一些杂志社工作过,2000年开始自由职业卖字为生,写些文化随笔,还写过一两百篇足球评论,写美食完全是意外。那时他的诗人朋友在重庆开了个小馆子,办了32个页码的内刊,供食客侯餐时翻阅,朋友知道石光华喜欢做菜,便邀他撰文。一篇《萝卜加牛肉,等于美食主义》的文化随笔让石光华开始了美食专栏的写作,更让他开始潜心研究饮食文化。

文人写美食是传统,梁实秋、汪曾祺等皆是美食达人,成都的李劼人、车辐写起美食也是信手拈来。石光华笔下的美食是文气的、雅致的,也是烟火气浓郁的,里边有认认真真,真真切切的日子,有实实在在的做菜技巧。

出了美食书,莫名火了

既然开启了写美食之路,依着石光华的性子,就得踏踏实实地去全面了解、研究。他结识了许多川菜大师级的人物,混迹在里边,混着吃,混着听,有了系统了解,就觉得写豆腐干文章不过瘾了,要写就写透,从食材、调辅料、烹饪方法全面解析川菜。写个葱、姜、大蒜也可以写四五千字。石光华这样写了两年,每当到了报社截稿日,就摘出其中一段,加上头尾交过去。

2004年,石光华从两年来累积的美食文稿中,挑出10多篇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集成一本书,就是《我的川菜生活》。没想到书一出就火了,媒体纷纷前来采访,石光华成了川菜专家、美食家。“我简直觉得受宠若惊,三世足,方可言衣食,我家世代贫寒,我才见识了多少,怎么就成家了?我对自己的定义一直都是川菜作家,到现在也是”。

那么,怎样的才能称美食家呢?石光华讲了个故事。

当年张大千在姑姑筵喝了鲜炖的鸡汤,作为大美食家的他都觉得好喝得不得了,问创始人黄敬临是咋做的,黄说就是一般土鸡加井水炖的。张大千回到家立马命人买了多只鸡,打了不同的井水来炖,折腾了一星期都出不了那个味,急得睡不着觉,于是又抱了自己的画又去找黄敬临讨方子。黄敬临这才细说:准备一个大陶罐,多放些水,准备三只鸡,第一二只鸡轮流放进锅里炖3个小时后取出,最后端上桌的是第三只炖了3个小时的鸡。用鸡汤炖鸡怎会不香?张大千后来说起这道叫三炖鸡的菜,称其制作方法对他的艺术理念都有影响,就是通过简单的重复达到极致。

13年后微微红着脸出第二本书

第一本美食书火了,很多朋友催促着石光华趁热打铁接着出书,也有朋友找到他一起开店。但直到今年,第二本美食书《我的川菜味道》才与大伙见面。为什么要等13年?“当年书一出我就被称为川菜专家,有评论说放眼当今无出其右,我惶恐了,害怕了,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够”。这13年,石光华都在磨剑呢。为什么今年可以出了?“实在无法交代了,别人都怀疑说到底写没有哦”。

新书封面上有12个字:清鲜为底,麻辣见长,重在味变。石光华觉得这是对川菜顶层理论的高度概括。“这12个字来自川菜大师史正良,他说得极是,味道的变化才是川菜的灵魂”。石光华曾有幸与史正良先生交流,记录下他多年来累积下来得30道精品菜,不料前年史先生遭遇车祸辞世。“现在我也是个年过花甲的人了,如果我再不讲,再不分享,很多川菜大师一辈子的心血就没人来记录了。”石光华一边抖落烟灰一边说,当然川菜的发展也不能都是像他这样的人,还是要有人来讲具体的做法,讲餐饮怎么赚钱。

李伯清在成都印象

川菜要滚出八大菜系?

之前石光华参加一次餐饮全国高峰论坛,有位专家站出来说希望川菜从八大菜系中除名,理由是川菜不重视健康,糟蹋食材,把所有的食物都做成麻辣味道,看起来也不美不雅,没文化,一句话就是丢了中国菜的脸。主持人请石光华回应,他没有过多反驳,只讲了三道川菜。

这三道菜需要的食材是一样的:鸡脯肉、清汤、蛋清、盐。手艺差点要点豆粉。前处理方式都一样,都是把鸡脯肉捶成鸡蓉,加蛋清和盐,根据三道菜的需求调成不同浓稠度。

第一道菜,热锅下少量猪油,将稠一点的鸡蓉下锅摊成薄片慢煎,煎成玉兰花花瓣的形状后放入清汤里去油增鲜,给一点巴锅油,下鸡片微微一炒,给点热度。起锅后点缀绿色的豌豆苗或者菜心,这道菜叫芙蓉鸡片。

芙蓉鸡片

第二道菜,热锅下少量猪油,将稀一点的鸡蓉下锅翻炒,让空气充分进入,炒成一堆雪的样子,然后放在盘里,撒上几颗枸杞,这道菜叫芙蓉雪花鸡淖,踏雪寻梅,诗意吧。

芙蓉雪花鸡淖

第三道菜,清汤烧开,将鸡蓉倒入锅内,慢慢㸆,高温下鸡蓉迅速凝结,用勺子让其更加紧密,舀出鸡蓉放入装满清汤的盅里,撒点虫草花丝,这道菜叫芙蓉鸡豆花。

芙蓉鸡豆花

石光华再进一步讲了这三道菜的来历,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四川称后蜀,君主孟昶的贵妃是位诗人,多愁善感,常常悲秋,于是孟昶命市民遍植芙蓉,因此如今成都也叫蓉城。花蕊夫人胃弱,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消化不良,因此她吃鸡脯肉必须做成蓉,老百姓为了感念这位爱民如子的诗人,把她喜欢的菜都称作芙蓉,因此川菜中有芙蓉系列,芙蓉蒸蛋也在此列。

只是这三道菜已足以反驳那位专家了吧?石光华说,四川虽是天府之国,但没有海产,牛羊鸡鸭也算不上优秀,就连土豆白菜,比起许多地方来,也只能算马马虎虎而已。所以川菜厨师被逼得在调味上使出浑身解数,要把最平常的食材做成美味佳肴。烹调,烹是成熟,调才是精髓。

“在商业浪潮冲击下,我们的川菜确实有点堕落。餐饮链有问题,但川菜作为产业是很红火的。”在石光华看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做餐饮文化,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烹饪学院,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饮食文化。

接下来,石光华计划在宽窄巷子开一家川菜体验馆,把两本书里的内容落地,做成定制产品。例如书中写到的在原始森林里放养的吃草、菌子、虫虫的藏香猪,他会把这样的有猪肉味的猪肉做成腌腊制品在店里售卖。例如书中写到最好的汉源花椒出自汉源县北部泥巴山地区的清溪镇,而清溪镇最好的花椒就出自牛屎坡,上上品花椒的花椒来自其中一匹山,每年产出不到两万斤,店里所有的花椒和花椒油都将来自这里。当然店里还会有吃的部分,供应地道四川小吃,每样一小碟,食客可以点一套来品尝。说起店里将会呈现的一切,石光华满足得很,开心得很。

——

征询

川菜于你于我,都是割舍不掉的,是美味,也是一种情感。石光华老师还想告诉你更多关于川菜的内容,比如川菜的故事,川菜的做法,或者那些真正的川菜大师如何做出传世佳肴的。你想看到什么?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E N D

文:范书

图:迟阿娟

编辑:棐溪/路三

以上内容为漫成都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1.《石光华:再不分享,很多川菜大师一辈子的心血就没人来记录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石光华:再不分享,很多川菜大师一辈子的心血就没人来记录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