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学生因为刚进入科研领域,对科研有点摸不着门路或找不到方向,或者是因为实验中经常发生或大或小的失误,过来问我该怎么办。考虑到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之前在科学网上已经有不少学者也谈到过这样的问题,我除了建议他们上科学网来看看之外,就这个问题我还是想谈一点个人的经验以供参考。

我们先从具体的地方谈起。做研究,有点像打仗,“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有的导师对学生说做某个方向,做什么问题,然后就撒手不管了。学生就懵了,就这样?那我下一步具体该干啥?导师也不说,自己也问不出个究竟。更不幸的是,别人好歹还有个师兄师姐可以问一下,自己是个独苗,咋办?我说,“咋办?要不问人,要不问书,要不问网”。不搞清楚导师说的问题是啥,就叫做“不知彼”。通过上面的“三问”,搞清楚敌人在哪儿是首要的。然后呢?然后就是你的兵力、武器、战术部署可不可以全歼敌人的问题。这就要求“知己”。什么才是你的“兵力、武器、战术部署”?听好啦:你的知识储备和你的技术能力是你的“兵力”,你们实验室的设备是你的“武器”,你的实验方案是你的“战术部署”。好了,接下来该干什么就不用我再赘述了,别问我怎样屯兵、怎样练兵、怎样购买武器、怎样排兵布阵,那只需要一个词就可以结束这段,这个词就是“学习”!

会有人说啦,“学习”谁不会,咱们都是从小学到大的。且慢,你说的那个学习,叫做“有监督的学习”,就是有老师教的那种,谷歌围棋“阿尔法狗”也是如此。要是老师不教你,只给你一个方向就叫你去学,那你该怎样去学呢?随便找几本书看看?非也!这种自己独自去寻找知识的能力叫做“自学能力”。自己去学,不是说随便怎样就可以的,不学会动脑筋、想办法,知识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进到你脑子里的。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有的时候不是“问”就能够解决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词就是“思考”!不动脑筋多想几个“为什么”,是绝对不会明白知识的奥妙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就不用我解释了,不明白的人请“百度”一下。

那接下来呢?是啊,学也学了,思也思了,接下来是什么呢?“小子,老板给你的任务你忘了?”对啊,导师叫你干什么来着?做实验啊!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实验做出来,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目的!实验做不出来,想瞎编些结果吗?那是找死!科研讲究“以事实为基准”,不是“事实”的结果是不能够发表的,一旦被发现作假,你“还想在学术界混吗”?话说回来,实验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而且还是更重要的一种学习,为什么?大家想想,我们谁的实验从头到尾会不出点问题?出了问题该怎样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讨论行吗?不去查资料行吗?不冥思苦想行吗?所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和“思考”。一旦问题解决,大家都会受益匪浅,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这个推动大家不停地去“学习”和“思考”的是个什么东西?答案就是这个“实践”!“实践出真知”嘛。那要是不“实践”,出的会是“真知”还是“妄言”,谁知道呢?

对于刚踏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在科研方面“学习、思考、实践”都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磨练,这是事实,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够强求,也不能够拔苗助长。但问题在于,导师是否也这么认为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生通常渴望与导师经常交流一下学术或是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有的导师不是没时间就是不愿意,也有的学生自己很腼腆,从不主动找导师交流,所以这里我就单独谈一下“交流”的问题。好的思想从何处而来?与世隔绝会产生吗?闭目塞听会产生吗?非也!如此这般产生的只可能是“胡思乱想”!好的思想从来都是通过“实践”和“交流”得来,所以,作为科学界的新人,最快提升自己视野的方法就是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去交流,主动一点,“脸皮”厚一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多听多问,能者为师。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乐意和谦虚好学的人交流的。如此一来,你的眼界、你的思想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学习、思考、实践、交流”挺简单的吗?谁不会呢?谁又真的很会呢?你常常读书、读文献吗?你会对书中或是文献中的一些方法、结论有自己的想法吗?你的实验会不会出问题?出了问题你知道原因何在吗?你找的那些原因客观吗?知道原因了那你怎样去解决呢?你解决不了你会找其他人帮忙吗?等等。要真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就得在这四个方面下苦功夫,“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别想了,任何懒惰的人都是最不明智的人。懒惰有两种情形,一是身体的懒惰,二是思想的懒惰。身体懒惰的人不肯在实验上亲力亲为,思想懒惰的人常常用“想当然”来代替艰苦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当中有这两种情形的人,其实导师当中也有。

附:科研能力究竟指什么能力?

(注:以下资料来源知乎网)

一、关于科研的四项能力

1.快速学习的能力

做研究必须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拿到一个研究方向的时候,能迅速找到关键的学习资料,并快速掌握。所以,我一般建议刚进实验室的新生别急着动手干活,而是先花半年时间把该方向比较重要的书籍、文献都看完,整理出一篇文献综述。这个过程,基本可以了解一个人是否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了。

这个能力一般要求个人对数理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献搜索整理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尽快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快速学习。

2.规范的实验设计能力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过很多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对照组设置等。然而,很多工科的同学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完全不顾这些方法,最终导致实验结果无说服力、白白浪费时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会让科研事半功倍。

这个能力需要在刚开始从事科研的时候培养。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本科从事科技比赛的大神,在学术科研方面无大起色;也是为什么著名实验室出来的人一般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3.基本的动手能力

这个就是在确定实验方案后,将实验完成的能力,画装配图、焊板子、写代码、搬砖,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属于熟能生巧的技能,跟参与的项目成正比,但是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的效率。所以,低年级的学生进实验室搬砖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清华交大都普遍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尽早进实验室的原因。

4.发现问题能力

拥有上述三种能力,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出色的硕士生了。基本上可以很好地完成导师给的任务,并较深入地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博士生,以上似乎不够。因为在我看来,博士生是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同时,有能力创造知识的。所以,应该可以再加上以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给一个研究课题,最难的是确定这个课题的关键技术点与可行性?这个项目大概可以拆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可能涉及哪些技术问题?现有的技术是否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行,花力气攻克这些技术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意义?这个课题有哪些部分可以深入研究?哪些有可能转化成论文?

由于我们实验室的项目是采用博士生负责制,基本上每个博士生都是独立带几个课题,参与从选题、调研、定方案、合同讨论等所有环节。如果在项目初期就能确认以上几个问题,基本上就可以确定这个项目会比较好地收尾,同时也能有一定的科研产出。博士课题的选取也类似。

拥有这个能力之后,一个博士生就有了「做自己导师」的能力,只要导师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就能做出还不错的成果。

二、从四个层面认识科研能力

(作者:雁回)

第一层是素养,第二层是敏锐,第三层是交流,第四层是世界观。

1.所谓素养就是基本功和见识。

很多人说的什么总结文献啊,设计实验啊,做自己的导师啊,我觉得这都是基本功。

不要觉得能做自己导师的博士就是好博士,事实上每个自然学科的博士在自己的领域都应该站在导师的前面,因为你是科研一线,你是一手资料,你的观察和研究就是最前沿。

所以,做自己的导师,这是对博士的基本要求好吗?

所谓见识,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好细说,特别是在国内的学术圈,水还是比较深的。

2.所谓敏锐,就是科研敏感性。

很多人让人觉得不像个科研人,或者说不适合做科研,本质上就是敏感性不行。一言以蔽之:迟钝。

问题出现的时候发现不了问题,突破口出现的时候看不见突破口,这就是迟钝。

虽然我们自称在实验室搬砖,科研毕竟不是搬砖啊。一味的闷头苦干只能保毕业,不能造就合格科研人的。

tBBT上有一个桥段,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敏感性。

有一次 Sheldon和Raj去天文实验室,Raj为了安静的做实验,就给了Sheldon一堆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让Sheldon去里面寻找有用的数据,本以为几百张纸可以让Sheldon忙活一半天,结果他几秒就看出来有价值的数据了。

Raj问怎么做到的,Sheldon的回答非常经典:奇数在我眼中是红色的,偶数则是蓝色的,而且闻起来有汽油味。

这其实就是所谓天才的敏感性,而且我觉得这个表述在群众看起来有点滑稽搞笑,但是高水准科研人都明白,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事实上科研人水准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敏感性的差别,但这个是天赋层面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了。

3.第三层是交流。

大家待在实验室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其实科研和做生意,当牛郎一样,都是一种职业,总是要和人打交道的。

和自己的导师打交道,和基金委的人打交道,和合作者打交道,和下游企业打交道,和实验室同僚打交道,写文章就是和编辑和审稿人打交道,等等。

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往往是人在科研界地位提升的瓶颈所在。不只是在中国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4.第四层是世界观。

这个是我最近才悟出来的,所以也很难说明白了。

总之一句话,科研人思考到最后,总会免不了的站在所谓“终极问题”的面前——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第一性,宗教,世界是如何构成的,所谓世界的定义是什么,多维宇宙,暗物质,社会的本质,终极关怀等等这些。

走上科研这条路感觉有很多后悔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感激有很多觉得幸运的时候,最大的感恩,就是感谢科研给了我一个独特又完整的世界观。这不仅仅是科研层面的话题,也是人生旅途中看待事物的视角,决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总的来说,素养决定了科研人有没有入门,敏感性决定了科研人是不是优秀,交流能力决定了科研人在学术界的段位,而世界观代表了你在这一辈子在科学这条路上能达到的最终高度。

最后加一句话:科学对世界的所有认知和描述都是近似的,简化的,相对成立的,所以要永远怀疑,永远思考。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上述文中所有观点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1.《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