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提琴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种。它来自于民间,融合了岳阳花鼓戏、巴陵戏、崇阳本地音乐后,逐步在崇阳发展壮大。被誉为是一朵绽放在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花、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独特的奇葩。

1

提琴戏的来历与特点

提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民间艺人自制的拉弦乐器。琴轴似板胡,琴筒似京胡,琴轴分装在琴杆两边,琴弦通过琴枕往下拉。设有千斤,琴筒上蒙有蛇皮,琴弓和二胡弓一样。特别是,在琴头下侧千斤处钉着一颗钉子,乐师既操琴又兼唢呐。吹奏唢呐时,将琴上的竹钉挂在乐师的左手拇指虎口处,琴就提了起来,故称提琴戏。

提琴

提琴戏由湖南临湘花鼓戏传来,最早是1902—1903年由岳阳(临湘)的老艺人蒋传玉带了一个戏班子到通城开始的。当时有个琵琶戏艺人彭瑞生也曾带领一个戏班子到崇阳一带,以卖戏为生,后来班子散了伙,艺人即分散在崇阳乡间落籍、教戏。因提琴戏形式非常简便,只需要很少的演员和乐器,很适合农村需要,尤其对崇阳山区。同时,因为提琴戏唱腔优美朴实,与群众语言联系非常密切,博得人民喜爱,便逐渐遍及整个农村。

传统剧目《双合莲》

提琴戏初为一旦一丑的“二小”戏。随着大本戏的增加和剧目内容的丰富,吸收了京、汉、楚等剧的表演技艺,提琴戏发展为生、旦、丑三大行当、14种角色、多种戏路的地方戏。根据文场、武场搭配不同的乐器,文场乐器主要有提琴、二胡、唢呐、笛子、扬琴等,武场有板鼓、堂鼓、大小锣、钹等。乐队一般为四人,文乐、武乐各两人。唱腔主要有:正调、哀调、一字调、梦调、阳调、拖子、西湖调等,调值分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表演技法主要有喜、怒、哀、乐、悲、愁、恨、凉“内八功”,手、腿、口、身、颈、武、道、扎“外八功”,并继承了岳阳花鼓戏的八步图、三盘、四门花“扇子功”。表演身段有抖色、偏腿快三响、扭腕(带腕)、打哑语、备马(遛马)、开山字、起霸、跳加官、打九子编共九种。表演特技有甩发、抛伞、束筋、脚抛鞋四种。

表演特技之一—甩发

提琴戏音乐有着“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的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风格特点:一是提琴戏音乐表现为“穿句子”的句式特点;二是以滑音为基础的润腔规律;三是以本带假的运嗓方法;四是擅长表现悲剧的旋律色彩和功能。

戏曲音乐家黄中骏在《提琴戏音乐·提琴戏概述》提到:提琴戏在崇阳的流传与保存,与群众热爱本乡的东西,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这关联本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内聚力。提琴戏的声腔,与流传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紧密的关系,是当地民间音乐的戏剧化。

1

提琴戏的发展和保护

提琴戏的出现,满足和吸引着崇阳人的文化爱好和娱乐需求。1981年到1997年间,崇阳县常年演出的乡村业余剧团多达50—60个,年均演出700—1700场次,观看提琴戏至今仍是崇阳群众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形式之一。提琴戏内容丰富,把人物命运和社会矛盾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家庭戏为主要特征的崇阳提琴戏,剧情源于生活,人物生动直观。观赏过程中,演员与观众互动,看戏的人将剧中的角色和身边的人对号,予以评判,对好人予以赞扬称颂,对恶人予以遣责鞭挞,对广大观众的道德、品行起到了很好的教化效果,也是崇阳提琴戏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007年6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鄂政发【2007】38号),公布崇阳县提琴戏列入湖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文件《关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公布崇阳县提琴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单位:咸宁市档案局 崇阳提琴戏协

湖北省档案馆“读档”公众号期待您

1.《戏剧奇葩—崇阳提琴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戏剧奇葩—崇阳提琴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