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龙邮票 ——普1.1 大龙薄纸

三枚一套(1分银,绿;3分银,暗红;5分银,桔黄)

1878年(清光绪四年)发行,凸版,P12.5,无水印半透明薄纸

印刷厂名称:上海总税务司署造册处

经典珍藏:清普1.1大龙薄纸邮票3枚全


咸丰末年(1860-1861)各国派使驻北京,依据天津条约所载﹐沿海无论何处﹐使臣皆可送文﹐专差同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嗣因办理不便﹐改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每届冬令饬驿代寄。清同治4年(1865)秋﹐总税务司公署由沪移京办公﹐总理衙门乃将此项文件之封装分发等事务﹐移交总税务司办理﹐故北京、天津、上海、镇江各地邮务处开始办理邮运事务。

  清光绪4年(1878)总税务司英人赫德(Sir Robert Hart)授权天津税务司德人德璀琳(G.Detring),办理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5处邮务, 2月20日(1878.3.23)开始收寄公众洋文邮件。一面与天津大昌商行协议,自同年6月25日(1878.7.24)起在上开5地,设置华洋书信馆,同时收寄华文函件。

  是年5月15日(1878.6.15)德璀琳函知上海总税务司署造册处(以下简称造册处),以邮票需要迫切,向英国订购缓不济急,请将去年5月(西历)业已刻好之邮票底版,及购存之10令邮票纸,赶印3分银及5分银邮票各10万枚应急。

  造册处将印就之5分银及3分银邮票,先后于同年6月25日(1878.7.24)及29日(7.28)运到天津,1分银票则于8月8日(9.4 )运到。 天津海关乃以5分银票各2 500枚,分寄牛庄及烟台于同年7月3日(8.1)及11日(8.9)出售。至于天津及北京之发行邮票日期虽无官方记录可查,惟因天津海关需要邮票迫切,迨邮票运到后除分寄牛庄及烟台外,在天津及北京应亦同时发售。

  邮票所用纸张由造册处就地采购﹐并无水印﹐但若干阔边1分银及3分银票有纸厂水印。

  当时一切交易均以银两为计数单位,邮票面值分印1分银、3分银、5分银3种。 邮票图案绘云龙戏珠图。

  造册处印制该票时,用各个单独之阳纹铜模,拼合为活版凸印而成--3种面值每种各先雕刻一母模,翻铸子模,待印刷时再将同面值之各个子模拼排成印版,故每次印刷,均因不同之组合而有不同之版式,每次刷色深浅浓淡颇不一致,常有绿色转变为黄绿,红转为棕红,橘黄转为黄色者。

  初期印行之票,每全张均系横5纵5之25枚版,纸质薄而呈半透明状,两枚邮票间之距离为2.5公厘,通称「大龙薄纸」。

  嗣以邮务渐趋发达,邮票需要日增,自清光绪4年至8年,4年之间迭有添印,尤以3分银票需要最多,造册处存纸渐感不敷,乃重排横5纵30之15枚版以利用余纸添印,各枚邮票间之距离改为4.5公厘,因有「大龙阔边」之名。旋又添印1分票,亦阔距排版,惟改排25枚。迨存纸用罄,改用法国制柔薄易裂之葱皮纸(Pelure)添印5分票,全张仍为25枚。

  至清光绪9年(1883)间一再添印,版模磨损颇甚,已有数枚模糊不清,不能再用,乃予剔除,两票间之距离仍为2.5公厘,另用较厚纸张添印,其先印者,齿孔尚光洁,通称「大龙厚纸光齿」,随后打孔机之针头渐有磨损,所打齿孔已显粗毛,通称「大龙厚纸毛齿」。

1.《大龙薄纸邮票三枚全乃经典珍藏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龙薄纸邮票三枚全乃经典珍藏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34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