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云南红河学院一角 本报记者孙少锋摄

  11月11日,光棍节。一大早,在云南的红河学院,从事华侨华人研究30余年的暨南大学教授李明欢接到了两条华商的微信,说他们参加了今天的跨境电商业务。这让她感到,自己、华商与这个世界紧相连。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名学者如约坐在了会议室,李明欢教授心情大好。她知道,将要开始的研讨会是大家都很期待的战场。

  侨乡版图在扩展

  研讨会由云南红河学院、广东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等主办,主题是“边境侨乡、少数民族侨乡”。为此,主办者邀请云南、新疆、黑龙江、吉林、广西的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就沿边少数民族侨乡的侨情和侨乡研究做了专题报告。聆听他们的报告,与会者仿佛在古今中穿越,大饱耳福、大开脑洞。以往,国内侨乡研究的热点、重点一直集中在广东、福建沿海传统著名侨乡,对沿边少数民族侨乡关注很少。20世纪初期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境移民剧增,交流频繁,带动了边疆侨乡的成长,大大扩展了中国侨乡的版图。因为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这些沿边少数民族侨乡表现出与沿海传统著名侨乡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且在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沿边侨乡是沃土

  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重点考察了云南红河马帮华侨与侨乡文化遗存,集中就沿边少数民族侨乡与沿海传统著名侨乡的形成、发展、移民方式、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华侨农场改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性研讨。大家认为,沿边少数民族侨乡的海外移民带有跨境民族的特点,其国际移民的规模在6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中不是最多的,但是在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中,其数量占比很大,同时民族众多,各有特点,侨情复杂,他们与当地民族交往具有语言、宗教、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内在优势。开展沿边少数民族侨乡研究,必须跳出沿海传统著名侨乡研究的范式,更多地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同时,目前学术界对沿边少数民族侨乡国际移民的了解很不充分很不深入,急需开展深入细致的田野调研工作,力求避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学术思维,具体民族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科学发挥他们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独到作用。沿边少数民族侨乡是中国侨乡研究的一片文化沃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应有之题。

  侨乡文化很丰富

  “侨乡”是华侨的家乡、华人的祖籍地、侨眷聚居的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根”和“魂”。近代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将世界各地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播回家乡,使侨乡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外文化融合的区域文化特征,成为6000多万华侨华人的“乡愁”。侨乡文化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乡村民众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的群众性文化实践,在侨乡地区创造并遗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就是侨乡文化遗产被公认为具有世界价值,保护和研究侨乡文化,可以育壮华侨华人的“根”,留住华侨华人的“乡愁”。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与广东五邑大学从2013年开始推动中国侨乡的比较研究,广西、福建、云南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继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之后陆续成立,“第四届中国侨乡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在福建漳州举办。

1.《侨乡 侨乡最能系乡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侨乡 侨乡最能系乡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