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候,众多有志青年为了共同的理想,从四面八方来到黄埔军校,共领孙中山先生“亲爱精诚”的校训,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亲爱精诚"

出自孙中山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这天,孙中山亲自来到学校参加典礼,并做了长篇演讲。有历史照片为证,在孙中山站立着发表演讲的主席台正中央,高悬着“亲爱精诚”4个大字,这是黄埔军校校训最早展示出现的场合。

▲ 孙中山站立着发表演讲的主席台高悬着亲爱精诚4个大字。

有文章说,“亲爱精诚”这四个字是由蒋介石拟定及选写的,但1927年出版的《方(鼎英)教育长言论集》有载:“本总理‘亲爱精诚’之校训,及校长‘统一意志,团结精神’之格言,养成其牺牲奋斗之精神。”同年的《孙文主义学会复青年军人联合会函》中有“具征本总理亲爱精诚之旨趣,体校长流涕而道之苦衷”之语。这些文献资料都说明校训“亲爱精诚”出自于孙中山,而非蒋介石。

“亲爱精诚”

定为校训

1925年9月6日,军校公告的第二期毕业生誓词有“谨遵校训,亲爱精诚”;1926年1月7日,第三期毕业生誓词有“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1926年10月4日,第四期毕业生誓词有“亲爱精诚,遵守遗嘱”。

▲ 蒋介石手书校训。

1926年6月,黄埔同学会成立宣言和简章中都写有“本亲爱精诚之校训”。7月,蒋介石在督师北伐《校长留别全体官长学生书》中写道:“是故本校校训,为亲爱精诚。”皆说明黄埔本校初期即把“亲爱精诚”作为校训。

“亲爱精诚”

反复宣扬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开办后不久,校本部颁布由军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作词的校歌,头一句就是“莘莘学子,亲爱精诚”。后又正式颁布由陈祖康作词的校歌,最后几句是:“亲爱精诚,继续永守”。也是把校训填词入校歌中。

1924年11月底颁发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在4个角上的文字是校训“亲爱精诚”。第1期学生的毕业证章正面也写有“亲爱精诚”4字。此后,各期的毕业证书、证章,也将“亲爱精诚”校训印在显著位置。

“亲爱精诚”的解读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倾注了极大精力,他常常到黄埔军校视察,在军校“海关楼”小住,教育军校师生,要“同学同道,生死共赴”。 这句话里面包涵的“团结”、“牺牲”、“奋斗”三大精神,正是军校校训“亲爱精诚”的真谛。

从字面上看,“亲爱”,可理解为要求军校全体师生官佐团结协作、相亲相爱、和谐共处。爱就是爱国爱民,乐于牺牲,也是对军校、对主义的热爱。“精诚”,可理解为精益求精、诚心诚意。“精”,指精细、精明,更指精神、精气,对学业和事业执着追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指道德、修养,要以诚待人,明礼诚信。

1924年8月,蒋介石在对学生演讲时,对孙中山提出的“亲爱精诚”校训要旨做了一番解释:学生来到军校以后就要相亲相爱,和衷共济,如同手足一样,精益求精,团结一致,充分发挥互助的精神。他认为,人生关系最密切者是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及爱我者同志。他要求大家把全校师生看成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相劝勉,共同进步。

“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第一总要同心协力,规过劝善,使得大家的精神一贯,来振作我们这个自己的学校才好。如果现在在学校里面官长、学生一齐热心,互相团结,将来出去无论在军队里面,或在社会里面,也能够联络一致。如此办下去,本党必有莫大的希望。”

——(《仁民爱物为军人之要道》,《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430页)。

▲ 蒋介石手书“亲爱精诚”。

蒋介石在各个时期题写的“亲爱精诚”墨迹不下30余幅,有幅题字他故意缺了“精”中“米”字右下一点,并把这一点加写在“爱”字的“友”肩上,并解释说是做人应少一点精明,多一点爱心。可见他十分看重校训中的“团结友爱”本意。

“亲爱精诚”

铸造黄埔之魂

“亲爱精诚”被领袖反复的宣讲,被写进誓词诵念于学生之口,被谱入校歌传唱在校园上空,被写成标语张贴在学校墙壁上,被烫金描红印在毕业证书上。这四字校训在当时的军校随处可见可闻,深刻地印入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成为黄埔军人的灵魂。

▲ 黄埔军校校徽。

1927年初,时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代教育长方鼎英,在《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概述》的“结论”部分这样写道:

“本校自成立以来,战胜种种恶劣的环境,以五百人扩充到数万人,……凡中国之二十二行省,几无不有本校学生之足迹。在此最短期间而能得此伟大之效果,已大博国人及世界上之惊叹!盖集中于‘亲爱精诚’校训之下,相亲相爱,精益求精,诚心诚意,以谋团结。先之以大无畏之精神,持之以百折不挠之志气。为民众谋解放,而一己之功名富贵,皆可牺牲;为本党谋团结,而一己之自由幸福,都可放弃。故能不怕死,不畏难,以一敌百,一百敌万,决不辜负革命军人之精神。”

方鼎英在这里所说的以团结、牺牲为主旨的“革命军人之精神”,即是黄埔精神。

▲ 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艰险的环境中诞生,在中国革命极其动荡的年代中发展,提倡“亲爱精诚” 是时代的要求,是凝聚力量的号召,是军校之魂。

黄埔人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据王肇宏研究,黄埔一、二、三期,毕业人数共2,327人,第一次东征之役,阵亡156人、伤182人;平定滇桂军之役,阵亡91人、伤103人;第二次东征之役,阵亡284人、伤123人。以上共阵亡531人、伤408人。合计伤亡939人,占毕业总人数将近40﹪ 。这些牺牲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平等”,把各人的“自由”、“平等”都贡献到革命党内来的先烈,就是孙中山“同学同道,生死共赴”的实践者,也是“亲爱精诚”最完全的体现。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1.《蒋介石为何有意写错黄埔军校的校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蒋介石为何有意写错黄埔军校的校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