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环保调查报告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2018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试行)》,对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了解我国公众生态环境行为的基本情况,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实践生态环境行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了此次公民生态环境行为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门户网站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调查期为2019年4月10日至4月30日。调查覆盖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共收回有效问卷13086份。其中,城市样本比例为84.8%,高于农村;男性样本比例为64.7%,高于女性样本。26-59岁人群比例为83.1%。大专、本科及以上占76.1%。

调查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公众普遍认可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选择低碳出行、减少污染、关爱自然生态、能够“知行合一”等大部分生态环境行为领域实践程度较高。但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与环保实践、参与监督举报等领域仍存在“高意识、低实践”的现象。

受访者认为影响行为实践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个人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知识、意识、习惯、生活方式等。“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等绿色消费行为和“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等环保实践行为在实践中较低,主要与个人意识和习惯有关。

第二,政策和制度因素。例如,公众认为“购买绿色产品和耐用商品,不购买一次性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的低实践主要与市场管理不规范和认证体系不完善有关;认为“垃圾分类”实践程度低与垃圾处理系统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有关。

第三,平台渠道因素。例如,公众认为“转化利用、交换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等绿色消费行为的实践程度较低,主要是因为缺乏交换捐赠平台;认为影响监督举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监督渠道不畅通和反馈处理不及时。

一、关注生态环境:公众更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有空大幅度提升。

关注生态环境信息,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提高自我意识和环境素养,是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本次调查选取了“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和掌握生态环境知识两个方面来了解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

(1)超过60%的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高学历人群、城市居民和从事环保工作的群体更关注生态环境信息。

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60.8%的受访者“始终”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实践和意识比较接近。

“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的行为存在差异,主要与其受教育程度、城乡属性等因素有关。对生态环境信息的关注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对生态环境信息“一直”或“经常”关注的受访者高达60%,而小学及以下的人数不足40%;同时,城乡行为差异明显,城市受访者更注重生态环境信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受访者对生态环境信息的关注度较高,而社区基层工作者对生态环境信息的关注度较低。

图1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

图2不同工作单位的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

从四大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关注“一直”或“经常”的人数达到60%以上;东北人相对较少,45.5%的人“一直”或“经常”关注。

图3公众对四大区域生态环境信息的关注

(二)公众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政府相关工作具体信息的了解有待加强。

回答者对生态环境知识掌握较好。84.9%的受访者知道“雾霾的产生与散煤燃烧无关”是错误的;81.6%的受访者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试行)》的发布情况;78.8%的受访者知道“户外烧烤会产生PM2.5”。此外,65.8%的受访者知道环保举报热线,不如之前的项目,说明公众对政府具体工作信息的了解有所提高空。

图4公众生态环境知识正确回答率统计

受教育程度影响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理解。至于“露天烧烤产生的PM2.5”、“雾霾与散煤燃烧无关”等环保知识,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程度越好。同时,受访者普遍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试行)》的发布情况。

图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节约能源和资源:公众实践性高,一般是“知行一致”。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能源和资源对缓解中国生态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选取了两种典型行为:“随手关灯、及时关电等”以及“外出就餐或饭后打包时要正确点菜”来调查公众的节能情况。

调查显示,近90%的公众经常关注“及时关灯断电”。78.7%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行为对保护中国生态环境很重要;89.2%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关灯并及时关闭电源,这表明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他们良好做法的主要考虑因素是“节约能源和资源”,其次是“为了安全”和“为了节省开支”,分别占54.1%、26.1%和19.0%。

图6公众“随手关灯,及时关电”的主要考虑

与此同时,超过七成的市民对他们“适当点菜或饭后包装”的做法评价很高。80.2%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行为对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很重要,72.6%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或“相对好”。年龄方面,年龄与“餐后适当点菜或打包”的自我评价呈正相关。91.3%的65岁及以上老人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好”或“相对好”,而18岁及以下的人只有53.4%。

图7不同年龄人群“适当点菜或饭后打包”的行为

此外,高学历人群对“外出就餐时餐后适当点菜或打包”的自我评价普遍较高,76.9%的硕士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

图8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在“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行为的自我评价

三、践行绿色消费: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由于质量、价格等因素,践行程度相对较低。

绿色消费对于促进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去实践。本次调查调查了三种典型的绿色消费行为,包括“购买绿色产品和耐用商品,不购买一次性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购物时带购物袋而不是塑料袋”和“转化利用、交换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

(1)公众对“购买绿色产品和耐用商品,不购买一次性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的做法相对较低,主要与市场管理、产品价格和认证制度有关。

只有50%的受访者对“购买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购买一次性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有较高的自我评价。89.6%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行为很重要,但只有54.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好”或“相对好”。同时,受访者认为影响其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因素是产品质量、价格和认证标准,包括“市场管理不到位、绿色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66.7%)、绿色产品价格偏高(51.2%)和“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48.6%)。此外,11.6%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人很少购买”是阻碍他们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之一,这表明有些人仍然有跟风心理,需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中“从我做起”的意识。

图9日常生活中阻止公众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

(2)近60%的受访者在购物时不经常自带购物袋。他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便利性和个人习惯,中老年人和东部地区的实践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认为购物时自带购物袋而不是塑料袋很重要,但只有43.8%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自带购物袋。受访者认为,不自带购物袋的主要原因往往包括“不方便携带购物袋”(49.6%)、“没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43.8%)、“很多商家会免费提供塑料袋,不需要自带购物袋”(35.7%)、“已经接受塑料袋有偿使用的事实, 而塑料袋便宜”(26.9%)和“身边人少”这说明大众不能经常自带购物袋主要是受个人因素影响,大量人宁愿付出额外费用购买塑料袋也不愿改变个人习惯。

图10阻碍公众“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的原因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自带购物袋的行为是不同的。从世界各地来看,海南、北京、上海的受访者自带购物袋的频率相对较高,“一直”或“经常”自带购物袋的比例分别为60.5%、58.4%和55.9%。从四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频率相对较高,50.2%的人总是或经常自带购物袋,而其他三个地区相对较低。从不同年龄组来看,随着回答者年龄的增长,自带购物袋的比例“一直”或“经常”增加,中老年人自带购物袋的习惯更好。

(3)只有20%的受访者“一直”或“经常”更换使用、交换捐款或买卖闲置物品,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平台渠道和便利性是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

73.9%的受访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改造使用、交换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很重要,但只有20.4%的受访者“一直”或“经常”改造使用、交换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受访者表示,“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和渠道”是他们未能“改造使用、交换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的主要原因,占69.3%,其次是“不方便”、“时间精力太多”、“身边很少人这样做”,分别占37.3%、36.4%和23.2%。

图11阻碍人们“转化利用、交换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的原因统计

四、选择低碳出行:低碳出行深入人心,已成为广大市民采用的主要出行方式。

超过60%的公众经常采用低碳出行方式。84.6%的受访者认为“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是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对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很重要。63.3%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主要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仍有近40% (36.7%)的受访者“几乎不”、“很少”或“一般”主要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们认为主要受便利性、基础设施和时间成本等因素影响。具体原因包括“不方便”(63.1%)、基础设施不完善(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站等)。)”(53.5%)和“时间精力太多”(39.2%)。此外,少数受访者认为“身边很少人这样做”(3.2%)和“损害自己的身份形象”(1.7%)是影响其不经常乘坐低碳出行方式的主要原因,说明跟风、紧跟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

图12阻碍公众“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

5.垃圾分类:公众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其实践性普遍较低。公众认为垃圾处理系统和分类知识是主要影响因素。

在本次调查的所有生态环境行为中,受访者最认可“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的差异最大。超过90% (92.2%)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保护中国生态环境很重要,但只有30% (30.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好”或“相对好”。

受访者认为影响自己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内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运输时无需分类”,分别占63.7%和59.6%;其次是“不知道怎么分类”和“不知道分类后垃圾处理的进度和结果,没有成就感”,分别占36.5%和34.5%。此外,还有两个个人主观因素:“身边要分类的人少”和“麻烦太多,没精力”,分别占22.2%和13.3%。

图13阻碍公众分类垃圾的主要原因

四大地区中,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回答者对垃圾分类的自我评价相对较好,认为自己做得“非常好”或“相对好”的人数分别占33.0%和32.4%;西部和中部自我评价相对较差,分别占27.7%和27.0%。

图14四大区域公共垃圾分类行为自我评价

不及物动词减少污染:公众“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做法相对较高,与意识一致,但存在城乡和年龄差异。

据调查,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72.4%的人认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69.2%的人“几乎”或“很少”燃放烟花爆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访者的传统生活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对比东、中、西、东北地区受访者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发现东部地区受访者对“不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的意识相对较低,但实践程度较高,表明“禁止焚烧令”等严格的制度政策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存在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的受访者比例明显较高。此外,40岁以下的中青年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但这一群体中“一直”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组高多少,说明年轻一代的娱乐和庆祝方式在假期发生了变化。

图15城乡公共假日烟花爆竹统计

图16不同年龄人群“经常”燃放烟花爆竹

七.保护自然生态:近90%的公众“不购买或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产品”。

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这项调查调查了公众“不购买和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产品”的行为。

“不购买或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产品”是各类生态环境行为中公众实践程度最高的行为,公众的实践和意识相对一致。85.4%的受访者认为“不购买和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产品”对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很重要,而89.5%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在这种行为中做得“非常好”或“相对好”。

8.参与环保实践:不到40%的受访者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多,东北地区较少;高学历的人和环保从业者,实践程度更高。

参与环保实践是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查主要调查市民“通过互联网、热线等公共渠道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的情况。

调查发现,66.5%的受访者认为“通过互联网、热线等公共渠道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对促进企业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或“更重要”;只有37.6%的受访者向政府提出建议。其中,东部地区的行动比例最高(40.0%),东北部地区的比例最低(28.5%)。总的来说,公众“积极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的意识和做法较低,需要改进。

图17四大地区公众采取“通过互联网、热线等公共渠道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行动的比例

在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本科/专科”受访者中“通过互联网、热线等公共渠道向政府提供工作建议”的比例较高(40.9%),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较小。

图18“通过互联网、热线等公共渠道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比例

不同工作单位的回答者也有很大差异。其中,“从事环保工作的党政机关或政府机构”和环保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通过互联网、热线等公共渠道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6.4%和47.8%;社区基层工作机构(如居委会、村委会)比例相对较低,占35.6%。

图19不同工作单位公众“通过互联网、热线等公共渠道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的比例

九.参与监督举报:公众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参与,相对理性有序,但还是提高了空。

监督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时报告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公众健康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1)受访者普遍认为,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个人监督和报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监督方式是通过媒体和机构渠道,其次是民间环保团体。

根据调查,受访者普遍认为个人监督和报告对生态环境保护很重要。79.2%的受访者认为“向媒体反映情况,引起公众关注”对促进企业环保“非常重要”或“相对重要”,占比最高。其次是体制内的渠道。认为“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企业污染行为”的方式“非常重要”或“更重要”的受访者占70.2%;54.4%认为“通过信访向上级政府反映企业污染问题”的方式“非常重要”或“相对重要”。“向非政府环保组织求助”的比例仅为45.4%。

图20改善企业环境的个人行动的重要性

(2)公众监督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高。60%以上的受访者对企业环境污染采取了监督行动,行动多样、合理有序。系统内的渠道是首选,其次是媒体和民间环保团体。

在过去的三年里,超过60% (63.0%)的受访者采取了针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行动,第一种行动方式是寻求各级政府的帮助,其次是寻求媒体的帮助。37.8%选择“投诉并向当地政府部门举报”;25.5%的人选择向当地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报告情况;17.9%的受访者选择向媒体举报,引起公众关注。此外,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向非政府环保组织寻求帮助”、“通过上访向上级政府报告企业污染问题”、“直接与企业协商”,但比例相对较小。

图21公众对企业环境污染采取的行动

对比被调查者对不同监督渠道的认知和做法,发现虽然认为向媒体举报情况“非常重要”或“更重要”的人在认知层面的比例最高,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先通过内部渠道向政府、街道、居委会、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投诉或举报情况,然后通过媒体曝光解决。这说明政府的监督和举报渠道是公众的首选,但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公众会认为寻求媒体帮助更有效。

(3)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其监督举报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诉监督渠道不畅和反馈处理不及时,存在地区差异。

面对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近40% (37.0%)的受访者选择了“不作为、忍着”,认为“即使举报投诉也不会得到反馈或处理”(53.8%)和“不了解反映渠道或渠道不畅通”(45.8%)是他们不作为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受访者“担心企业报复”(27.9%),担心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还有一小部分受访者认为“关我屁事,应该由政府解决”,缺乏环保责任感。

图22公众面对企业污染不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

从当地情况来看,河北、山西、江西、湖北受访者选择“投诉不予举报或处理”,占比相对较高,均超过60%;广东、江西、湖南、上海、陕西、宁夏等地的受访者选择“不了解反射渠道或渠道不畅通”,占比相对较高,均超过50%;此外,在浙江、云南、江苏、吉林、四川等地,认为企业环境污染问题“不关我的事,应该由政府解决”的人数相对较高,均超过10%。

X.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公众认为政府的努力不断加强,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许多地方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次调查通过选取公众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对自身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的评价、对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程度的评价三个方面来考察公众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知。

(1)公众高度认可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般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央政府的力度高于地方政府。

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在加强,但地方工作的加强不如中央政府明显。超过80% (80.6%)的受访者认为中央政府的努力较一年前有所增强;超过60% (61.4%)的受访者认为,与一年前相比,地方政府的努力得到了加强。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程度不如中央政府明显,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呈上升趋势。

图23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变化的公众评价

受访者对中央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的评分普遍高于地方政府,认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差距较大。满分10分,全国回答者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6.84分,地方政府工作5.54分。其中北京、上海、宁夏等地受访者得分接近中央,差距相对较小。

(二)公众普遍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并在不断提高,为公众参与和促进生态环境工作奠定了基础。

大约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有所提高。满分10分,被调查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分为7.04分,略高于生态环境行为得分6.82分。76.9%的受访者认为,与一年前相比,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一点点”或“提高了很多”,其中20.2%认为“提高了很多”;75.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生态环境行为与一年前相比“改善了一点”或“改善了很多”,其中17.2%的人认为“改善了很多”。

图24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自我评价及行为表现变化

(3)全国许多地方的受访者认为,居住地周围的环境问题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受访者报告说,他们居住地面临的许多类型的环境问题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生态破坏。40.4%的受访者认为,在过去一年,他们居住的地方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中,空气污染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30.0%的受访者认为水污染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28.9%的受访者认为垃圾污染已得到明显改善;22.7%的受访者认为生态破坏问题已得到明显改善。

图25过去一年,公共居住场所的环境问题有了显著改善

从局部改善来看,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认为局部空气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的人数最多;浙江、云南、福建等地认为,水污染已得到明显改善;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等地认为土壤污染得到明显改善;宁夏、新疆、重庆等地认为噪声污染有明显改善;安徽、内蒙古、河南等地认为,垃圾废弃物污染比例明显提高;宁夏、云南、黑龙江、广东等地认为电磁辐射有了明显改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认为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1.《环保调查报告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环保调查报告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63466.html

上一篇

食荤者被责令整改 事件详情始末介绍!

下一篇

霹雳舞成巴黎奥运会正式项目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原因!

子两次制造车祸杀妻骗保 其行为令人震惊 目前已被逮捕

子两次制造车祸杀妻骗保 其行为令人震惊 目前已被逮捕

  #男子两次制造车祸杀妻骗保#据媒体报道,2018年1月27日晚7时许,周某驾车带着妻子阎某驾车准备走京沈高速公路,行驶至锦州市古塔区的松坡路一处转盘时,汽车突然撞向西北角的防...

病人散步时跳楼 院方医疗行为无过错酌定赔偿3万元

病人散步时跳楼 院方医疗行为无过错酌定赔偿3万元

2月21日,患者边走边跳楼,医院无过失支付3万元医疗费。家属陪精神病人在医院散步时,病人突然跳下护栏死亡。这场悲剧是谁造成的?家属认为医院有过错,向法院申诉,索赔40多万。近日,越秀区法院对此案进行一审判决,认为医院在管...

女子坐文物拍照 律师:不文明行为或上旅游黑名单

2月21日,一名女子以律师身份拍摄文物照片:不文明行为或被列入旅游黑名单。实时热点新闻:前几天,安康市民马女士在浏览微博时,看到一位网友发来一组在安康博物馆拍摄的照片。“有几张照片是一个年轻女孩越过护栏,拿着陈列的文物拍照...

为补营养毒杀8只狗 警方依法严厉打击这种行为

为补营养毒杀8只狗 警方依法严厉打击这种行为

2月28日,为了补充营养,毒杀8条狗,警方依法打击了这一行为。最近,一则关于毒死八只狗获取营养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给怀孕的妻子补充营养,儿子鼓励父亲买毒药和弩,沿路驱赶毒狗。为了补充营养,毒害八狗,警方依法严厉打击了...

大桥现美女出浴图引关注 到底是艺术行为还是不文明行为?

大桥现美女出浴图引关注 到底是艺术行为还是不文明行为?

网络映射 2008年3月02日,桥上的美女洗澡图,引起了大家对是艺术行为还是不文明行为的关注。桥上现在显示美女洗澡,长春桥吸引美女洗澡!“市民告诉我们,公园当天就清理了涂鸦。针对公园内乱涂乱画的问题,纪主任说:“如果垃圾...

315晚会曝光企业 种种侵权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3月16日315党曝光企业,各种侵权行为触目惊心!2017年央视3.15晚会揭露了一系列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现象。其中,互动百科是虚假广告“垃圾站”;无印良品,永旺超市等。出售日本核污染地区的食品;饲料企业在饲料中非法添...

男子把毒品藏满裤 消费卡痛叶在泰国早已是非法行为

男子把毒品藏满裤 消费卡痛叶在泰国早已是非法行为

3月17日,实时热点新闻:在泰国,男人把毒品藏在裤子里,吃阿拉伯茶叶是违法的。3月14日,泰国普吉岛警方逮捕了一名持有毒品的男子。该男子将毒品阿拉伯茶叶子藏在内裤和裤子里,从腰部到脚趾都被盖住。在泰国,男人将毒品藏在裤子...

教师涉嫌猥亵被拘 其他老师在场却无劝阻行为

教师涉嫌猥亵被拘 其他老师在场却无劝阻行为

3月24日,昨天有网友爆料,临沂十四中班主任吴某醉酒后体罚猥亵学生。鉴于此事,学校目前正在调查此事,吴老师现已停课。  23日上午10时许,有网友爆料称,临沂十四中班主任吴某(男)醉酒并体罚猥亵学生。一位自称是该班学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