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择偶观里有一个著名的“麦穗理论”,是说我们寻找伴侣时如同走进一个麦田,一路有麦穗向我们招手,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只,因而就会有踌躇和彷徨、遗憾和悲伤。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只能选择一人来陪伴自己的旅程。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伴侣的选择,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特别是对于女性,婚姻无异于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究竟如果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麦穗”?如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剩男剩女又是如何看待爱情“麦穗”的呢?

“麦穗理论”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而是带着他们来到了一片麦田,让他们依次穿过这块麦田,并在穿行过程中摘取一颗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而且只能摘取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就看到了一株明显大于周边同伴且还算很饱满的麦穗,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下来。结果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他发现后面比自己摘的那颗大的麦穗多的是;第二个弟子一再告诫自己,一定要沉得住气,于是他一直左顾右盼、挑三拣四,一直走到了麦田终点时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好随便摘了一支回来;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面两位的教训,把麦田分为三份,在第一个1/3里将看到的麦穗分出大、中、小三类,在第二个1/3里对前面所分的类别进行验证,在最后一个1/3里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然摘到的不一定是整个麦田里最大的,但是他已经尽可能地争取到最后的结果了,因此,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也找到了一株相对饱满的麦穗。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更倾向于前两个弟子对麦穗的选择上:

像第一个弟子一样的人们个个如《粉红女郎》中的结婚狂一般,拼尽全力想要找到一个陪自己共度一生的人,于是,在感情的世界里,他们最先遇到了谁,那个人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选择的“伴侣”。当他们自以为一切都已顺心如意时,却发现原来还存在着一个未曾见过的世界,那里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他们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因而,后半生只得在悔恨不已中度过。

像第二个弟子一样的人们曾经也都相信爱情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在过往的岁月里他们在情感的世界里挑挑拣拣、兜兜转转,觉得这个长相一般、那个不是最好的或者不适合自己等等,但等到停下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被“剩下”来了;此时,他们不得不面对社会的种种舆论压力,以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无奈之下,他们又只得像第二个弟子一样,在身边随便捡一支“麦穗”算是了了一桩心事,但心中的不甘却如影随形。这其实也是当下社会中许多剩男剩女的爱情观。

其实,在感情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麦穗”,即便像第三个弟子一样理性选择,到最后摘得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大的”那一颗。有人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来形容爱情,确实所谓的“最大”“最好”是人人都想要追求的,但真正的幸福与想象中的并不一致,只有“最适合”的才能陪自己共度一生。

选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选择而放弃,人总怕错过最好的,于是总难抉择。但是,当我们手握麦穗在麦田里寻找下一个更大的麦穗时,我们应当摒弃比较的心理,选择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或许那个人并没有迷人外表,或许那个人并没有出众的才能,又或许那个身上有着不少的缺点,但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他就是我们心中“最大的麦穗”因为幸福大过天。

今天是情人节,在我的朋友圈单身的还是大于有对象的,通过看完麦穗理论,单身的朋友不用着急,也不要因为失恋了而痛不欲生,这个世界很大,人也很多,好姑娘好少年有的是,在一棵树上吊死很不值。结合之前提到的几个理论,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晕轮效应、过度理由效应、平等性原则、刺猬法则。后边还会在提到一些效应,希望大家理解这些效应以后,会理解自己的另一半,像刺猬法则说的那样,给予另一半一些空间,这样的爱情会更好,但是不是放纵;像晕轮效应说的那样,不要让自己轻易坠入“一见钟情”的情感之中,适当地保持一份清醒,少一些“偏见”,用时间来加深彼此的了解。

祝愿,有自己喜欢的人的朋友别再选择暗恋了,利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大胆点,捅破这层窗户纸。有适合自己的就不要在犹豫了,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店了。

1.《【生活】爱情里的麦穗理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活】爱情里的麦穗理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