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宝宝从一出生家人就非常重视其营养。瘦弱的小儿少了,但也有一些孩子面黄肌瘦,挑食厌食,有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也许是得了疳积症。

“疳积”是儿科四大症之一,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病。古代医家对“疳”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疳”由“甘”字组成,是甘甜引起的疾病,就是小儿多吃肥甘食物,渐渐地堆积滞留,以致脾胃受伤,耗伤血气,酿成疳症。另一种说法是“疳”与“干”音相同,是指由于脾胃虚损,不能生化气血,难以长养肌肤而干枯消瘦。两种说法不离两个因素,一是脾胃受损,另一个是干瘦,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提到干枯消瘦,看过法国人方苏雅拍摄的《晚清昆明绝照》的人也许印象深刻,一个流浪的小孩赤身裸体,手脚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真是“干瘦如柴”。当时,由于贫病交加,“糠糟不饱,褴褛不备”的干瘦儿童无处不在。

过胖是病,太干也是病。以前,昆明中医治“疳积”曾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创造了很多丸散药。清乾隆末年(1795年)的康敬斋就是昆明儿科名医。他在昆明端仕街30号开设的诊所,常常为小孩开“疳积散”声誉渐广,当时民间流传着“若要小儿安,就用疳积散”的歌谣。

据《昆明市卫生志》(1998)记载,“康敬斋,昆明人,乾隆末年即为人治病,擅于小儿科,后传其子康万和,万和又传子康崇德、康崇任,崇德传子康月轩,月轩传子康诚之,世医相传……均为昆明市儿科名医。” 康氏五代专攻儿科,疳积散距今已有210多年的历史。

如今药店里常见的“肥儿疳积颗粒”就来源于康敬斋的名方“肥儿疳积散”。这个药方的散剂在1984年改为颗粒剂,当时称“肥儿疳积冲剂”,味甜,微苦,适合小孩的口味。2002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为乙类柜台药(OTC),获取方便。

肥儿疳积颗粒的功能主治是:“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前一句话是讲功能,后一句是说主治。主治婴幼儿脾胃虚弱引起的面黄肌瘦和消化不良。这种病多发生在7岁以下的儿童,7岁以上也有发生的。常见的症状是乳食积滞、腹痛呕吐、虫积腹大、青筋暴露、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头发稀疏、易发脾气、挠鼻挖耳、咬指磨牙、夜哭易惊等。

与同类疳积药相比,肥儿疳积颗粒的长处是“补杀结合”。“补”是补益,指用云南产茯苓和蓝花参等组成的“四君子汤”(另加甘草和白术),用来益气,健脾和胃;“杀”是杀虫,指用使君子、牵牛子等化虫药来驱杀体内的寄生虫,达到平肝杀虫的目的。肥儿疳积颗粒把补益药和驱虫药同用,共22味药材,补杀结合,适用于挑食厌食、蛔虫较多、证情较重的患儿。因为这一特点,“肥儿”,使儿肥,“疳积”,化疳积,故名为“肥儿疳积颗粒”。

服药期间,孩子应饮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高蛋白和肉类等。感冒期间,不宜服用本品。如怀疑患儿有肠道寄生虫,应先作大便检查,避免盲目驱虫。

还可配合按摩、敷贴等辅助疗法,以缩短疗程。如,摩腹法。若实证(肠胃有热并消化不良):顺时针摩腹6 分钟, 每分钟120次左右;虚证(脾胃虚弱):逆时针方向 8 分钟, 每分钟 80 次左右。又如穴位敷贴:若小儿素来体质弱,可用中药穴位敷贴。还可用捏脊疗法。此外,加服参苓健脾胃颗粒,益气健脾,扶正固本,效果较好。

你看了

·

1.《“若要小儿安,就用疳积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若要小儿安,就用疳积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