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梅耶演奏德彪西的《月光》

吴小如和德彪西

吴小如(1922.9.8—2014.5.11),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安徽泾县人,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长子,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于194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受业于朱经畬、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他还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先生长达45年。著有《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2014年5月11日,吴小如教授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终年92岁。

读吴小如先生的学生编写的《学者吴小如》一书,最过目难忘的是小如先生的冰雪精神,赤子之心。特别提及少作其对名家以及他的老师的评点,直言不讳,率真而激扬,真是令人格外感喟。因为面对今日文坛红包派发、商业操作的见多不怪的吹捧文章,这样的文字,几成绝响。

看他批评钱钟书:“一向就好炫才”,说钱虽才气为多数人望尘莫及,但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却是‘虚矫’和‘狂傲’”。

他批评萧乾的《人生采访》文字修饰功夫“总嫌他不够扎实”。

他批评师陀的《果园城》“精神变了质”:“失败的症结不在于讽刺或谴责,而在于过分夸张——讽刺成了谩骂,谴责成了攻讦。”

他批评巴金的《还魂草》拖泥带水,牵强生硬,“一百多页的文字终难免有铺陈敷衍之嫌”。

看他批评钱钟书:“一向就好炫才”,说钱虽才气为多数人望尘莫及,但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却是‘虚矫’和‘狂傲’”。

他批评萧乾的《人生采访》文字修饰功夫“总嫌他不够扎实”。

他批评师陀的《果园城》“精神变了质”:“失败的症结不在于讽刺或谴责,而在于过分夸张——讽刺成了谩骂,谴责成了攻讦。”

他批评巴金的《还魂草》拖泥带水,牵强生硬,“一百多页的文字终难免有铺陈敷衍之嫌”。

兰香缇德彪西演奏片段

就是自己的老师,他的批评一样不留情面,敢于指手画脚。

比如对沈从文的《湘西》等篇,他说道:“格局狭隘一点,气象不够巍峨。”“作者的笔总还及不上柳子厚的山水记那样遒劲,更无论格古情新的《水经注》了。”

对于废名,他直陈不喜欢《桃园》,因为“没有把道载好”,“即以‘道’的本身论,也单纯得那么脆弱,非‘浅’即‘俗’。”

比如对沈从文的《湘西》等篇,他说道:“格局狭隘一点,气象不够巍峨。”“作者的笔总还及不上柳子厚的山水记那样遒劲,更无论格古情新的《水经注》了。”

对于废名,他直陈不喜欢《桃园》,因为“没有把道载好”,“即以‘道’的本身论,也单纯得那么脆弱,非‘浅’即‘俗’。”

这让我禁不住想起法国音乐家德彪西。2012年,是小如先生90岁寿,是德彪西诞辰150周年。两位年龄相差整60岁一个甲子的人,直率的性格以及对待艺术的态度,竟然如出一辙,遥相呼应一般,相似得互为镜像。

年轻时的德彪西,一样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他说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加白的配方”;

莫扎特只是“可以偶尔一听的古董”;

他说勃拉姆斯“太陈旧,毫无新意”;

说柴科夫斯基的“伤感太幼稚浅薄”;

而在他前面曾经辉煌一世的瓦格纳,他认为不过是“多色油灰的均匀涂抹”,嘲讽他的音乐“犹如披着沉重的铁甲迈着一摇一摆的鹅步”;

而在他之后的理查·施特劳斯,他则认为是“逼真自然主义的庸俗模仿”;

比他年长几岁的格里格,他更是不屑一顾地讥讽格里格的音乐纤弱不过是“塞进雪花粉红色的甜品”……

他说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加白的配方”;

莫扎特只是“可以偶尔一听的古董”;

他说勃拉姆斯“太陈旧,毫无新意”;

说柴科夫斯基的“伤感太幼稚浅薄”;

而在他前面曾经辉煌一世的瓦格纳,他认为不过是“多色油灰的均匀涂抹”,嘲讽他的音乐“犹如披着沉重的铁甲迈着一摇一摆的鹅步”;

而在他之后的理查·施特劳斯,他则认为是“逼真自然主义的庸俗模仿”;

比他年长几岁的格里格,他更是不屑一顾地讥讽格里格的音乐纤弱不过是“塞进雪花粉红色的甜品”……

他口出狂言,雨打芭蕉,几乎横扫一大片,肆意地颠覆着以往的一切,他甚至这样口出狂言道:“贝多芬之后的交响曲,未免都是多此一举。”“过去的尘土不那么受人尊重的!”

有意思的是,无论小如先生,还是德彪西,这样直率甚至尖刻的批评,当时并没有惹得那些已经逝去的大师们的拥趸和依然健在被批评者的火冒三丈,或是急不可耐地反批评,或者带有嘲笑的口吻说其“愤青”一言以蔽之。这种对于年轻人的宽容,既体现了那些学人作家与艺术家的宅心宽厚,也说明那时的文化氛围,如当时的大气与河流少受污染。这是一种文化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作家、艺术家与批评家,万类霜天竞自由,才能够一起相得益彰地成长。

于是,就像小如先生年轻时以那样对前辈与老师直率的批评和对艺术与学问的真诚态度,步入他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学问之门,德彪西也是这样,打着“印象派”大旗,以其革新的精神,创造了欧洲以往从来没有属于他自己的音乐语言。

说起那些少作,小如先生说自己是“天真淳朴的锐气”。燕祥说他是“世故不多,历来如此”。天真和世故,是人生与学问坐标系中对应的两极。我想,这应该就是小如先生的老师朱自清所说过的那种“没有层叠的历史所造成的单纯”吧。学者也好,文人也罢,如今这种单纯已经越发稀薄,而世故却随历史的层叠,尘埋网封,如老茧日渐磨厚磨钝。

德彪西《神圣与世俗舞曲》

但是,我一直认为,小如先生也好,德彪西也罢,他们年轻时的那种“天真淳朴的锐气”,其实更是一种如今文坛和学界所匮乏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存在,文人之文,学者之学,才有筋骨,也才有世俗所遮蔽下独出机杼的发现和富于活力的发展。

小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再有些人,虽说一知半解,却抱了收藏名人字画的态度,对学问和艺术,总是欠郑重或忠实。”对于今天的学术、艺术,或作家与作品,这段话依然有警醒的意义。对待上述的一切,我们很多时候确实是“抱着收藏名人字画的态度”,有些谦卑,有些妄想,有些世故,有些揣在自己心里的小九九,便有些欲言又止,有些王顾左右而言他,有些违心的过头话,有些成心的奉承话,甚至有些膝盖发软,有些仰人鼻息,只是没有一点脸红。

往期德彪西:1、古典音乐的德法之争丨十九世纪法国音乐是如何冲破德国音乐束缚的?民族乐派的兴起使法国成了新潮潮音乐的先锋,并引领了整个欧洲音乐;2、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与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较;3、亲爱的,音乐是用音符写出来的,而不是思想丨德彪西丨马拉美丨《牧神午后》;4、现代西方音乐的德法之争丨德彪西、马拉美与巴黎的悠闲丨“萨蒂之所以重要在于他引导法国新一代作曲家摆脱处于瓦格纳影响下的印象主义”;5、傅聪谈德彪西《平原上的风》丨“我是不赞成米开兰杰利的弹法,他不懂这个深刻的意义,他是钢琴弹得好得不得了。”;6、印象主义特征在德彪西作品中的体现丨“他把20世纪的音乐与19世纪分开,这与贝多芬把19世纪音乐与18世纪分开的功绩一样伟大!”7、演奏德彪西钢琴组曲《版画集》需要注意的地方丨如何更好地体现薄雾般的朦胧效果?8、如何演奏德彪西钢琴练习曲丨要具有控制音色微妙变化的能力,使音乐在手指的抚摸下自然地流淌出来,让手指融化在音乐之中而非敲击键盘;9、浅析德彪西在作品创作中的音乐语言丨他既不盲目的继承也不恪守古老规律的束缚,凡是值得吸收的,他都再次塑造,使其和自己个性融为一体;10、德彪西前奏曲《帆》的节奏分析丨理解德彪西,不能忽视其独具匠心的节奏!11、演奏德彪西《12首钢琴练习曲》要注意的地方?12、德彪西:“送给我可爱的小秀秀”丨如何演奏《小牧童》?13、心疼女儿练琴枯燥,德彪西写了这首作品丨如何演奏《博士》练习曲?

1.《听吴小如和德彪西如何“挖苦”名人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听吴小如和德彪西如何“挖苦”名人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6455.html